纽约买房记

Finally…

A photo posted by Wei Wei (@weiwei9) on

经历了大半年的折腾,终于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搬进了新房。翻了翻twitter记录应该是四月底开始看房的,于是算下来就是足足八个月。这篇文章仅作为备忘和经历分享,不作为买房的信息参考。在NYC买公寓跟美国其它地方略有不同,跟在中国有很大不同,网上教程很多

最开始的一段时间是看open house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大部分在售的房都会在周日搞open house给买家看,由于纽约市居住密集,计划的好的话一天看十几个也是有可能的。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们没有很明确的目标区域,曼哈顿中下城和布鲁克林的很多区域都看过,南边看到过Prospect Park的南侧,北边看到过Upper East/West,甚至两个人在周日分开各自去看数个open house。对一片区域看过十几个房之后基本上就对价格有点数了,再看房就会估计的出这个要价是偏高还是偏低,为什么偏高/偏低。另外慢慢看的范围也就收敛到了一个比较小的区域。其实很多人在这个阶段看到中意的就买了。我们在把范围收缩到四五个neighborhood之后又看了一两个月。主要是因为那段时间房市很火,出来一个条件好一点的房子一两周内就会被抢掉。。后来干脆也开始试着给offer,觉得比较合意的就算感觉要价很高也给个低价的offer,然后往往就被告知有人给的offer已经比要价高了。然后就感叹一下市场太疯狂有钱人太多,稍微修正一下自己的估算系数。。然后继续看。

在比较各种各样的房的时候很容易就挑花眼。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简单的想法是搞个加权平均。我们也试着列过这种表格,但要考虑的因素大约有三大类二十个小项这么多,再加上两个人的意见有时候难以统一于是复杂度又要x2。给几个看着还比较中意的房打过分之后就懒得弄了……但把之前觉得还行的房的事实数据列成表格以备以后参考还是比较有用的。

要吐槽的一点是NYC的公寓标称面积都是不准的,尤其是新盖的condo,有的声称800 sqft的拿户型图算一下只有600。所以也是有公摊面积的。(墙没有那么厚,嗯。)而又有一些老房子co-op出于某些法律原因坚决不肯提供官方的面积数字。于是我们后来都练成了拿着户型图心算面积的本领。。每个房都会标记一个自己算的面积。

调研阶段StreetEasy的付费账号很好用,可以看到各个房子过去几十年的交易记录和买卖家的姓名地址。估计这些都是公共数据。看到很多新房卖家持有了两三年就涨50%拿出来买,这样的我们一般就绕道了。。

大约在7月初的时候我们在Brooklyn Heights看到了一个条件不错要价合理的房。看了两次之后给了offer。然后卖家就告诉我们还有n个买家和你出价相当,问我们要不要加价。大概就是一个对买家不太公平的拍卖过程。加了两次价加到比要价多六千之后我们的offer被接受了。然而接下来在协商合同条款的时候出了问题。在funding contingency这一条上两边无法达成一致,大意就是如果出现我们贷不到款的情况能不能收回定金(10%的房款)。于是在这个房子上折腾了一个月之后,7月底我们开始重新看open house。后来想想我们的律师建议一定要这个条款还是对的,这边贷款出问题的可能很多,没有这项保护的话实在压力太大。卖家本人是个地产律师于是她没有另外雇律师,这貌似也是一个原因因为她似乎协商的时候不太理智。。。

说实话七月底八月初重新开始看房的时候真是感觉挺疲的,都看了那么久以为终于可以定下了,结果又要从头开始搞。还好这时候市场似乎不像春季那么火爆了,抢得没有刚开始看房的时候那么疯狂。在看了两三周之后很快就觉得有另外一个我们两个都觉得比较合意,和之前没成的那个就隔一条街。(可见位置还是房子的第一要素。。)这次也不像之前还要求再去看一次了,迅速下offer,直接开价比要价多了一点点且没有用中介。。很快就被接受了。一周之后签了合同,这次的卖家倒是很爽快就答应了各种条款。

接下来就是申请贷款的过程。纽约一般来说从签合同到交房平均是三个月,主要取决于贷款办理的速度。所以如果全现金的话可以超快就交房,卖家也非常喜爱可以用麻袋钞票买房的中国土豪们,即使价格低一些也没关系因为房子空在那里三个月也是不少钱的。但我们还是得老老实实贷款的,在卖方中介(其实因为我们没有用中介,他算是双方的中介了)的推荐下用了一个贷款中介,开始了贷款的漫漫长路。买完房之后觉得地产中介和贷款中介都是超赚钱的行当,此处按下不表。

我以前以为买房贷款是个很容易的事儿,在国内似乎从来没听说过买房贷不到款的。这次才算知道这东西在美国或者至少在纽约很麻烦。一方面是个人的信用记录,财务状况;另一方面是房子或者说整栋楼的财务状况。两方面都得好才行。而各种各样的银行和lender得有成百上千家,利率,条款,流程各不相同。所以找“贷款中介”就是帮你搞定这方面的麻烦。当然他们也没有太多的magic,只是如果一家不成的话换另一家,有中介就不用一切从头来,如果自己找银行的话基本就得重新来了。

个人信用方面就是那个神秘的信用分数了。有一些app(Credit Sesame和Credit Karma)还挺好用的,可以用来察看自己信用分数最近的变化。至于怎么折腾信用分数这个门道太多,可以去看别的文章了。我做的就是手动还了几个月的信用卡,几乎是用个百八十块钱就手动还上,保持balance很低。在贷款拖延的这三四个月里运气不错的把平均分数从69x提高到了700多一点,于是省了一点贷款的手续费。贷款的利率大致和贷款类型(30年还是15年,固定还是浮动利率),首付比例,个人信用分数这几个因素相关,重要性依次降低。

我们这次通过这家中介换到第三家银行才贷到款,后来还又换了一家因为利率稍微好一点点。电子签了无数表格。。还好美国这边签名就在PDF上放个签名的图片就算可以了。主要的麻烦之处在于我买房的这个楼是co-op,前几年的财报一直有小亏损,于是有的银行开始说得挺好,最后就不肯给钱。。拖到签完合同三个月的时候都还没搞定第二家银行。于是延期了一个月拖到十二月才终于找到了愿意在这情况下放贷的第三家银行。然后银行这边的律师又超级麻烦,要求各种材料。有的需要找纽约州政府申请,一等就是十几个工作日。。一直拖到圣诞节假期,又有人去度假什么的。而交房是要三方面(卖家,买家,银行)律师坐到一起才行。于是一拖再拖一直搞到12月30号才交房。我之前很久就订了1月1号的机票出游。。于是31号赶紧搬了个家,1号一大早放着满屋的纸箱子就出门啦。

在贷款差不多搞定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是board interview,翻译过来是董事会面试。co-op本质上是一个公司,所以楼里会有几户(通常是住的比较久的)是董事会成员。在合同签好贷款也基本拿到的时候,他们是要面试买家的,并且有权拒掉这个交易。我们要买的这个房子之前的那个买家据说就是被董事会刷掉的……据说是因为此人是个音乐家,收入不算稳定,且有一笔固定的抚养费支出在出价签合同的时候没有披露。我们这个面试进行得还挺顺利,就在楼里的一户家里进行,基本上就是大家聊聊天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他们介绍一下楼的情况,就通过了。Co-op的董事会权力挺大的,有权拒绝交易。我们还听说过别的楼的Co-op董事会认为卖家标价太低,拉低整栋楼的估价而拒掉交易的事情。另外co-op通常也要求买家是买来作为主要住所,出租方面通常也有各种限制比如五年内最多出租两年,出租的话要抽10%~20%租金之类。所以纯投资买房基本是没法买co-op的,所以co-op的价格要比condo便宜一些。。

纽约买房是要求两边必须有地产中介,收费是每边向卖家收房价的3%。而买房下来你会发现你跟中介打交道的时候并不多。。感觉律师反倒忙很多。而律师的收费跟中介比就少很多了。所以我其实挺不理解中介为什么收这么多钱的。像我们这样不用中介,卖方中介算是双方的共同中介,收房价的5%,于是就相当于我们帮卖家省了1%的钱,这也算是出的offer的一个好处了。我们之前第一个没谈成的房出offer的时候是找了中介的,觉得没多大作用,于是后来就不用了。在签完合同之后中介主要的作用就是要联系卖家方面或者要联系co-op的管理的时候找他。

这次我们用的地产律师是通过朋友找到的,Jessica Chuang,中国人。很推荐。收费不贵,也很尽心尽力。Email是Jchuanglaw At gmail.com。

搬家用的也是中国人,Flushing的诚信搬家,李师傅 917-776-2159。两个人一个车,搬的很仔细,也没出现坐地起价之类的状况。然而找非正规的搬家师傅这事也比较碰运气,我朋友后来找了这家,他转包给了另一个人,就出了很多状况。所以我现在觉得预算不是很紧的话还是多花几百找个搬家公司比较安心。

PS. 最后写两句价格好了,这问题似乎大家都比较关心。基于我看房的那段时间的价格,曼哈顿的一居公寓大约10k$一平米,往上有很贵的,往下比这个数便宜的不多。Brooklyn很好的区域大约8k~9k$一平米。和国内不同的是持有成本很高,每个月的物业费和税加起来从八九百到两千不等。某些新condo有免税优惠,但这样的房通常售价会相应偏高。总的来说售价其实不如北京北三环以内的高,但持有成本还挺高的。

PPS. 在纽约这地方买房的动机往往是觉得租房太贵。一居动辄上两千的月租实在是很发指,也难怪有“房价太他妈高党”。但是买了房以后一个月一千上下的持有成本又让人觉得当房东也不容易,交着税费还要修这修那,也不像想象的那么省钱。我们开始打算买房最直接的原因是xw拿到了法学院的奖学金,于是突然之前攒下的学费就没处花了,想想房租这么贵,租来的房住着又有些麻烦,就买房好了。

End of 2013

Finally closed the apt deal on Dec 30, 4 months after signing the contract.

Moved in the new place on Dec 31. My rental lease actually ended on the same day.

Flying away on Jan 1 morning for a vacation in Charleson, with lots of unopened boxes left at home, haha

What a great way to start a new year.

Wii U入手感想

一年前在纽约ComicCon上试玩过Wii U,主要是NintendoLand和Super Mario Bros这俩游戏。当时的感觉是这主机好烂。。大且蹩脚的控制器,相对Wii也没玩出多少新意。一年下来销量惨淡也是正常。

但到了今年年末PS4和XBox One一起登场,Wii U直接开始降价这个当口。把三个主机放在一起对比下,我还是决定入Wii U。我觉得对于喜爱任系游戏且对车枪球并不是很感冒的玩家来说,这上是个挺自然的选择。

  • PS4和XBox One的首发游戏里面几乎没有我喜欢的,至少没有让我觉得值得花几百块钱买来玩的。游戏主机没有游戏的话也就是个机顶盒。
  • Wii U在这一年里面慢慢攒出了一个还可以看的游戏阵容。虽然主要还是Nintendo自己发行的第一方游戏,但问题不大。我需要的也就是一个有新游戏的Wii而已。Super Mario 3D World的宣传片很诱人,我也很想在大屏幕上玩Zelda。
  • PS4和XBox One的竞争形势还不明朗,押错了回头放在家里吃灰也挺闹心的。Wii U么本来期待也不高,现有的和预期中会出的游戏也值回票价了。

入了Wii U之后一口气入了很多游戏。。主机本身造型还不错,那个GamePad实在还是比较awkward,大部分游戏玩的时候我都不怎么看下屏。GamePad最大的好处我觉得是带了个TV遥控器的功能……于是茶几上可以少放一个遥控器了。Wii U内置了一些social功能,联网之后一开机就会看到广场上很多人在唧唧喳喳,。在Super Mario 3D World里面看到各种玩家发的文字和图画感觉还不错。

至于画面也就是XBox后期的水平吧。任氏自己的游戏跟Wii上比还是进步显著的,至少480p升级到720p了。Super Mario这几个游戏画面明显好了很多。

对聚会类游戏略失望,试了Nintendo Land和Wii Party U里面的一部分游戏,感觉大部分还是Wii上的小游戏,没有太多新意。按理说两个屏幕能玩出一些花样才对。现在看起来似乎并不如Kinect来的效果好。当然Kinect的精度实在是差得可以,属于让人乱玩的类型,跟日系游戏追求精确是两个路数。

最后,其实我玩了几天Wii U上各种游戏之后就入了个3DS XL开始和xw联怪物猎人3U了。。。然后其它游戏就先搁置了。Super Mario是那种玩两小时就会审美疲劳要歇一会儿的游戏,而猎人是那种体力允许的话连着玩12小时也可以继续的游戏。。明显猎人更适合现在这种假期生活一点。MH3U玩了三天感觉很赞,高清版看着爽很多,内容也很全有G级有紫斩,是集大成作而不是每一代第一作那种半成品。2/3/p3里面的各种怪大团圆,很亲切。。

最后小结一下现在玩过的各个游戏:

  • Monster Hunter 3 Ultimate: 视对怪猎系列的感情而定。。对我家来说这肯定是No. 1无疑。
  • Super Mario 3D World:五星推荐。如果你既不是猎人粉也不是Mario黑,这个游戏应该是现在Wii U上最好玩的。支持多人合作。
  • Super Mario Bros U:很棒,差不多是Wii上那版的高清续作,多人合作乐趣十足。比3DS上那版有诚意很多。至于里面附带的那个Super Luigi U,不要期待太多,大概就是把每一关变短变难,给真粉丝玩的。
  • Nintendo Land:初代Wii U Deluxe版的自带游戏。一般,比较早期。不喜欢那些拿着GamePad扔飞镖之类的游戏,感觉超傻。
  • Wii Party U:Wii Party稍微加了点东西,送个手柄。基本上依然是Wii U上最好的party game,但玩过Wii Party的话会觉得这个新意太少。
  • The Wonderful 101:支持P+组。。毕竟还在期待Bayonetta 2。上手感觉略奇怪,还没仔细玩。
  • Zombie U:原来是个生化类游戏?!我一开始还以为是个小品打枪作。。放着还没玩。
  • Game & Wario:玩了一点,感觉做得略hardcore略糙。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Uncategorized Tagged , ,

King of Tokyo

在年前的打折消息里面注意到了King of Tokyo这个桌游。画风和背景看起来都很卡通甚至略显幼稚,但设计者Richard Garfield是万智牌的作者,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游戏应该不至于太肤浅。加上手里的桌游组合也需要一个party game来补充一下,于是就入了这个。

入了以后玩了两次,一次两人,一次四个人带Power Up扩展。初步印象是很不错。一次掷一把骰子,然后选其中n个重掷这种设定看起来很欢乐很靠运气,但其实策略性也挺强。游戏的核心机制是一个玩家进入东京当“东京之王”然后战其它所有玩家,初看起来像是斗地主,但真玩起来就发现大家普遍会在东京进进出出,几乎没人能在里面连着待上几轮。游戏的两种获胜方式(VP和HP)又让场上的局势变化得很快,中后期可以战得很激烈。

如果打算入这个游戏的话强烈推荐Power Up扩展,很便宜。基本版的怪物之间没有什么区别,这个扩展给它们加入了个性化的技能。另外这游戏本质上还是个party game,人多一点比较好玩。

 

Metal Gear Rising: Revengeance

说起来这也是年初的时候小期待的游戏,但后来听闻评价一般就没买,年末降价才入手。我一直对Metal Gear系列不怎么感冒,2/3/4代都开了个头就放下了。但这部外传性质的刀剑砍杀型还满对我胃口,于是上手就很愉快的通了。

这游戏初上手感觉一般,作为Xbox 360末期的作品画面偏糙。虽然比较符合P+组一贯的风格,但是这游戏的人设又比较怪异,主角作为超现实的Cyborg忍者,似乎太肌肉了一些,还穿高跟鞋,下巴还是金属的一口钢牙。于是整体看起来就是有一些怪怪的地方,打到后来看惯了才觉得还好。

这游戏初期还有一个问题是教学和引导做得不是很够,导致我刚碰到双足机器人的时候打得很费劲完全搞不清这游戏是什么思路。后来看了几个录像才知道这游戏是要防的,绝大部分招都能无伤防住。而我还是更习惯Bayonetta和DMC系的闪避思路。。然后斩和夺的系统也讲得有点不清不楚的,后来慢慢搞清了之后才流畅起来。游戏没有锁定,于是视角也有点混乱,但既然大部分时候都是蹲在那儿和敌人直接攻防,频繁转换视角的必要性也不是特别大了。

这游戏流程不长,别看一共有六大关,后面几关都很短。。。略有烂尾的嫌疑。还好保留下来的这些boss战质量还说得过去。过场动画倒是很不少,也符合这类日系动作游戏一贯的装逼风格,胸口碎大石肚子拔长剑,太刀斩飞机这种桥段都是少不了的。

作为Metal Gear系列的外传,还是有一些潜入成分的。大约一多半的杂兵战看起来是设计成让你可以潜入一个一个从背后干掉的。但我实在不怎么喜欢3D潜入,于是大部分时候都硬上了,反正弱一些的杂兵直接放大招就可以切掉还可以补满气槽继续放大招。。各种火箭筒手雷之类的花头也很多,但Normal难度下普遍觉得很难用还不如直接砍。

这游戏的宣传点之一就是斩。场景里很多东西可以斩破,敌人都是可以随便切成成百上千块这样。所以兵器砍杀的手感做得还不错,尤其是打败几个boss之后拿到的副武器。基本上一个动作游戏这一点合格的话其它方面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总的感觉是这游戏从各种流行的动作游戏(鬼泣,战神,忍龙,贝姐)还有它自己的本家Metal Gear里面各学了些东西,拼起来的制作水准还可以。至于它自己独创的这个斩的系统吧,爽快有余深度不足。加上内容并不算丰富,于是只能算二线动作游戏,介于小品和大作之间吧。最近主机平台动作游戏空档期,这个游戏十几块钱的价格还算值得入手玩玩。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Uncategorized Tagg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