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感想

搬到纽约三年来保持着稳定的一年回国一次的频率。这次回去时间很短只有一周,见闻也很杂随便写写好了。

这次回去最大的感想是国内的道路太可怕。虽说北京路面上的车辆密度在美国人看来已经是奇迹了,但跟四线小县城比还是要文明礼貌得多了。这次我在家乡参加了一个小旅行团,七八个人坐在连安全带都没有的破面包里面,司机把车开得快要飞起来并不时和各种斜插急停的大小农用车叫劲或者对骂。我当时就觉得这么玩命实在是不怎么值得,并且在回想小时候在家乡长大的那十几年庆幸那时候开车的人并不算太多。

还有好笑的一点是发现我爸妈已经是地道的cord cutter了。他们搬了新房之后发现有线电视要几百块钱一年于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不装,用电视里自带的各种app上网看点播,并向我抱怨没法看直播的CCTV。然后我岳父母表示他们买了个叫英菲克的盒子就可以随便看各种电视台直播了。我调研了一下发现国内这种盒子多得很,即使是表面上比较规矩的小米盒子也是自己拿U盘装个第三方app就可以随便看几十个电视台,当然淘宝上也直接卖装好了的“越狱”版本。。美国这边叫唤了这么多年,电视业视如洪水猛兽的cord cutter大潮在国内轻易的被山寨盒子和擦边球app实现了。

必吃的一顿仍然是火锅,但也就是吃一顿就觉得有点受不了不能再吃第二顿。公司旁边悠唐的餐厅一年过去感觉换了一茬。吃了两个搞tasting menu的店,就是不点菜直接上套餐,还不错。这次比较有经验了,吃得时候稍微悠着点儿捡味道不太重的吃,不像第一次回国一周下来吃到味觉失灵。

北京的路上似乎堵车不像以前那么严重了。也可能只是我打了几次车的运气都比较好。试用了滴滴打车,还凑合吧。这次飞进北京的那天天气很好,终于不是一头扎进灰里的感觉。不过一周之后走的时候就又是灰蒙蒙的。。

见了一个以前经常一起打游戏的朋友。这哥们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有了娃坚持不在微博微信上晒的,很牛逼!以至于他们家娃一岁半了我去之前都想不起来是男是女。。小姑娘长得很秀气,而且不怕生见面就要抱抱,很赞。

找个好喝的咖啡好难。。住了俩酒店,早餐的咖啡都淡出鸟来。公司附近咖啡店的也都做得莫名其妙。回家之后很是喝了几杯Barista Prima的House Blend k-cup来缓一缓。。

公司这一年来了好多新人,回去的时候跟人聊起来有点不习惯,偶尔会忘记介绍一些新人不知道的事儿以为对方都知道了,然后把人说得云里雾里。记住名字也是个很困难的事儿,即使我放慢了节奏一天只拜访一个组也还是很难,感觉快有脸盲症了。

饭局接着饭局的两周

这次回去的十来天,除去刚下飞机的那天晚上和回山东的一个周末,在北京的这些日子每一顿晚饭和大部分午饭都是饭局。。吃得我真是有点七荤八素,食不知味了。这么个吃法还没闹肚子,已经是万幸了。

虽然说在纽约的时候挺想吃火锅涮羊肉的,但真回了北京又发现这东西不能顿顿吃,两周吃个两三顿最多。相对来说还是川菜之类花样多的可以多吃几顿。

其实我还是想吐槽北京这交通。凡是有人从远一点的地方过来的饭局,次次都会有人迟到。各种被堵在路上,挤不上地铁,弃车步行的惨烈状况。临走前一天晚上我从朝阳门去国贸,坐地铁只要三站路,我硬是花了一个小时才到。朝阳门到了建国门换乘一号线,等了两班车都压根没可能上去。每个车门口排着一二十人,来一趟车只能上去三四个。地铁站里闷热嘈杂,秩序也不能算井然,经常有疑似插队的人出没。于是我果断出站开始步行,走了一站地之后跳上一辆公交,然后公交在半堵不堵的车流里面又晃悠了十几分钟。公交上的人前胸贴后背,还随着频繁的启动和刹车互相施加压力。种种莫名其妙的味道让人真想赌咒发誓再也不来坐这玩意儿,可是看着壮观的红色尾灯长龙也只能无奈。那一刻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了“那些年”里面“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那段镜头……

饭局上讨论次数最多的话题貌似是简单的生活开销问题,美国一个月吃饭花多少钱,租房多少钱,买房多少钱,其他乱七八糟多少钱,诸如此类。作为坚持用mint记账的人,我回答起来还比较有谱。然后就是大家一起慨叹民生多艰,中国人民钱多国内没地儿花都要跑出去购物,美国人民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过着屌丝生活。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然后很多朋友在筹划出国,希望以后能在NYC接待几个。

回京见闻之版聚和学校

下午去参加了9# TVGames的版聚。我居然会在回北京的这短短两周里赶上这个,太奇迹了。。

大母牛组织的,我以为meteor会到,结果这人鸽子了。于是我变成了到场最老的,靠。其他依次有4字班5字班还有0字班的……如果我继续参加这玩意儿的话马上就要被套圈了。版聚内容是几个人守着一台PS3打P4A,一个2D格斗游戏。基本都是第一次玩瞎打,也挺欢乐的。这次版聚的成功之处在于出现了两个女生!想当年我组织的那会儿基本都是纯爷们阵容的,偶尔answer会加入一下。版聚地点是博士W楼的活动室,我们去的时候里面还有两桌三国杀,看到我们打格斗他们还过来交流了一下。这真是个很和谐的小空间,我当年怎么不知道有这么好的地方。

学校里面似乎从天而降了很多雕塑。说从天而降的意思是这些雕塑普遍难看到像是砸在地上砸坏了,就是那个“脸部着地”的典故了。其实还好了也还不太离谱。东操那儿修了个新楼看起来还不错。新楼前面特别特别绿的一大片草地,貌似是棒球场?他们现在这条件可真是改善了好多以前都是土场的。

学校里面依然有各种生机盎然的球场,卿卿我我的情侣,车流不息的主干道,人来人往的教学楼。人脸上没那么焦躁,说话的语气似乎也温和了许多。漫无目的的走过这些,觉得这里和围墙之外似乎截然不同,或者只是因为这里寄托了六七年单纯的生活。我甚至开始想没准儿毕业之后住在学校边上是个好主意。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Uncategorized Tagged ,

回京见闻之地铁与人

之前有一段时间我挺不理解为什么北京的朋友要买车,尤其是开车上班的。就北京这交通状况,非要买个车连车带人堵在路上那不是和自己过不去么?那时候我自己天天坐地铁,后来变成周末坐坐地铁,觉得好像还可以忍。

在纽约住了大半年,也是天天坐地铁,那边就没人开车上班大家都坐地铁坐的挺好。回来北京之后昨天(周六)坐了两次一号线,今天拎着些东西坐了趟五道口到朝阳门。我突然开始理解为啥要买车了,堵在路上就算慢点,舒适感可能也比坐地铁强……

北京这地铁站搞得很光鲜也还不太热,但地铁里面又热又闷。纽约是地铁站里面巨热,但车厢里面冷到你觉得冷气扑面而来那样。纽约地铁人也挺多,比北京少点但也有一趟上不去的时候,关键的区别在于:纽约地铁里即使人多,人和人之间很少有接触的,更没有推搡什么的,偶尔碰一下都要说个sorry;北京这边人稍微多点就感觉这儿碰一下那儿擦一下的,进出门挤来挤去,出站的时候也是都走得特密集,跟街上的车流风格完全一致。我觉得这个距离习惯的差异可能是因为美国人胖子太多!

周六的时候还在西单逛了逛。站在天桥上的时候下面密密麻麻的人潮真的挺壮观。我要是写Lonely Planet,对西单的介绍就是来天桥上看看这人就行了,其他的哪个国家都有。

中友和大悦城各有一个星巴克,其队伍长度和上座率完爆麦当劳KFC等一干快餐店。试图蹭wifi的我也站进长龙里,结果直到排到都没连上!只好心不甘情不愿的买了一杯。排队的时候后面俩人还交谈:“你说咋这么多人来买星巴克呢”“因为大家都有钱了呗”。说得太对了。还有一点就是外国品牌在中国的价值真是太大了,什么都是假的,牌子是真的。

买完了我还是没连上wifi。。。不能上网你开个毛的星巴克啊!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Uncategorized Tagged ,

回京见闻之四川办

跟一帮朋友去吃四川办。上学的时候老听说新疆办巴州办,貌似也都去吃了。川办应该是听过但是还真没去过。这次一去才发现就在建国门附近,住在旁边一年多都不知道……

菜做得还挺好吧,据在座两位四川人鉴定勉强可以算正宗,就是普遍偏咸。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席间我们打算点一盘叶儿耙。一个看起来很敦厚的小姑娘服务员问“是不是要甜的”,全桌的人一起说“要咸的”。过了一会儿上了一盘,六个,三个人夹起来一尝。得,甜的。。

这事儿也没啥,也就是小姑娘糊涂点儿。我们就叫服务员过来说换了吧。旁边一个小男生服务员也过来了,两个人都表示很为难,厨房不给换什么的。到这儿已经有点2了。我们表示我们那么明确的告诉你是咸的了还搞错,凭什么不换。这时候他们居然提出我们已经吃了三个,于是最多只能换剩下的三个……而且他们还是表示不确定能不能换。

事情就此陷入僵局。两个小服务员私下嘀咕了一会儿,啥也不说就出去了……我们都愣了,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个意思。于是继续吃等人来再问。然后就有人说现在这个服务员是很难招,她们单位门口的饭店服务员都换了好几茬了,一茬比一茬差,现在这茬已经到了有点呆呆傻傻的程度了,让她怀疑是不是都是饭店给这些人下药了让他们来做服务员……

过了一会儿经理来了,居然还说不好换厨房不给换,这真nm是个厨房统治下的饭馆!然后又说我们已经把甜的吃到只剩一个了,于是只能换一个!@#$ 我们当时就很无语,说你换一个吧那就,你做得出来就行。

过了20来分钟还真上来了,明显现蒸的,一个大盘子里面孤零零一个叶儿耙。。之前剩下那个甜的他们也不拿走,到最后也没人吃就扔在那儿。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Uncategorized Tagg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