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蹄山之魂:好罐头凑合吃两口

通关了羊蹄山之魂(Ghost of Yotei)。还可以玩。10分的话我会给到6分吧。

作为一个SONY自家作品,罐头味儿有点重,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比如很无聊的攀爬,比如从攀爬终点一跃而下的动作跟地平线Aloy的动作如出一辙。开放世界的任务重复度也有点高,清敌人据点来来去去都是那几招,虽然是给了很多手段,但架不住玩家比较懒。。风景是很好的,画质也是很赞的。但没有对马岛那种PS4上做出PS5画面的惊艳感了,属于PS5里这个级别的合格水平。取景于北海道,不少场景确实达到了可以停下来看景色的程度。

本作的战斗做得不错。有一点点魂的意味但远没有那么难。动作帅气,单挑之前主角拔刀那个镜头是真的百看不厌,弹反小兵一刀斩之后甩血的那一下也是装逼程度爆表。前后有五种兵器五种副武器,花样繁多,都玩一遍也差不多通关了。每种武器也都像模像样做了几个招数,各有特点不至于觉得雷同。暗杀和standoff都还挺有爽感的,真打起来也就是扔扔道具就基本收工了,基本还是以爽为主。

说到这游戏发售前的DEI争议。。我确实有时候会有一点选角也太写实了吧的感觉。估计游戏制作方是找了一堆日裔的动作和配音演员。我玩的是英文版,里面好多路人都说着日本腔的英文。女主的长相也相当日本。个人觉得也不错吧,比较容易有代入感。游戏的故事写得还是挺好的,有些曲折,也不长。

我觉得SONY是要做一些减法,不要再把做了一遍的素材给旗下所有3A游戏都来一遍了,这种无脑爬墙我真的是要爬吐了。

Hades 2

前两天通关了Hades 2。产假期间其实是有大把时间玩游戏的,因为每天都被切成一段段三小时的碎片,要集中精神做个什么正事还挺难的。喂奶的时候就拿个iPad在看剧,中间的时候就玩玩游戏。最开始在玩八方旅人2,但这游戏过于休闲,大把文字要读,也没什么太多刺激,属于玩着玩着就会犯困的类型。后来Hades 2出来了,这个游戏正相反,属于拿起来很快就high到放不下来的类型。打了两周打通了,感觉打得有点要吐,放下也正好。

Hades是个把roguelike,成长要素,和动作性融合得很好的游戏。2代相比1代来说青出于蓝,加了很多要素一开始觉得有点混乱,玩熟悉了觉得融合得不错。地图有两套,六把武器还各有两个变体,可以说量大管饱,在新鲜感消退的时候也差不多通关了。

Hades跟很多roguelike一样,主要的乐趣就是快速的组合技能来尝试各种build。一盘最多也就三四十分钟,是好是坏都可以从头再来。对这一作我更欣赏武器的设计一些,六种武器都多少用了用,加上预制build的trial,恍惚在玩怪物猎人的训练所。相对来说对技能的搭配我没有尝试太多。虽然训练所里展示了不少奇技淫巧的build,但每个武器都有一些朴实刚健的build过于好用。。如果不去挑战高难度只是为了通关看个credits的话,没有太多动力去研究更花哨的build。

我最先用来过boss的武器是火炬,比较像弩,远程武器生存能力还是强一些。后来比较爱用的武器是斧头,比较像大剑;还有拳套,手感比较像锤子。基本上还是秉承了我喜欢重武器和拼血的作风。。这游戏也是打到后来有成长了才能拼,早期一拼就挂了。

Donkey Kong Bananza

买了Switch 2之后玩的第一个游戏就是这个大猩猩吃香蕉。借着产假的大量无效时间通关了。可以说是出乎意料的好玩,有一些马里奥奥德赛的味道。推荐。

我虽然玩不少任天堂的游戏,但对大金刚这个系列一直没上过手。之前试过一两作的开头,都有种没有马里奥好玩,跳跃的部分还有点硬核的感觉。总结起来就是我还不如去玩马里奥。这次的这一作我一开始玩也没抱太大期望,主要是因为Switch 2上的游戏太少了才买来玩的,算是个先发优势。

玩起来之后觉得很不错。上手之后很快就会感觉到这个游戏和马里奥的不同。马里奥的核心动作是跳和踩,大金刚的核心动作则是锤。。敌人可以锤,地面和墙壁也大多都可以锤破,闲着没事就咣咣挖个地道也挺爽。大金刚的拳头很威猛,拳拳到肉的打击感很赞,就连很多boss也都是三拳两脚就完事。玩起来就是一个爽字。虽然也有不少跳的部分,但是因为很多地形都可以爬,所以对跳的要求没那么高。

说这个大金刚像马里奥奥德赛是因为有很多收集和解谜。大部分关卡都是个满大的箱庭,里面散布着很多收集品要靠战斗或者解谜来获取。有一些藏得比较隐蔽的,找到就是一种乐趣。随着主线进展大金刚会获取各种变身和能力,然后再回到前面的关卡就又能收集一轮。节奏很快,战斗型的谜题普遍限时20秒,前面说了就连很多boss战都是十几秒就收工了,很爽快。

Expedition 33

昨天清盘了Expedition 33,虽然没有白金但是想打的部分都打完了。这对我来说不出意外应该是今年的年度游戏了,十分惊喜。简单的说这大概是我预想中最终幻想应该变成的样子(我好像写别的游戏的时候也提过这个评价😂 但想不起来是哪个了。

Expedition 33一进去就能感觉到很独特的气质。人物名字和穿着都很法式。四处漂浮的建筑碎块景观和人物互相讲的事情都很奇异,游戏里也不试图向你解释,玩下去自然就明白了。模模糊糊的视觉效果很有辨识度。人物动作表情建模也都很不错。

这个游戏之所以火更主要的应该还是因为它的战斗系统。把魂系的闪避和弹反做到这种风格的RPG里是个挺大胆的尝试(类似的我只能想到Mario RPG)。33把这个系统做得很好玩,risk/award够明确,早期通过练习闪避或者弹反就可以击败强敌的成就感满满。作为一个RPG并不需要走位和立回也减少了操作的难度,轮到敌人出招的时候专心按键就行。个人觉得这个系统是做得相当成功了,接下来估计会看到一批效仿的。

除了这个很创新的闪避弹反系统之外,比较本格的RPG要素人物技能和pisco系统做得也很不错。很明显可以凑出很多打法,而不是只是在堆数值。Pisco的数量繁多,到后期会有点觉得任何打法都可以combo上一大堆能力,爽感也就来了。有些build确实有点broken,但其实也无所谓,RPG大家打得爽就行了,拿一个broken build干掉隐藏boss一样好玩。这游戏的战斗招数也普遍做得很华丽打击感很好,相当难得。

故事安排上33的节奏感掌握的很好。队员收得并没有很快。一边熟悉系统一边突然就多个队友。第二章打完的时候我在想感觉有点长啊然后就发现第三章一开始就可以直奔最终boss,打掉之后其他的内容都是通关后的endgame,这节奏立刻就觉得很对。endgame的内容相当不少,几个独立地宫,33层的爬塔挑战,地图上散布的各种小地宫和小boss,很可以打一阵。这个游戏有地图但是没有快速传送。据称是让玩家跑来跑去的时候有探索的感觉。我大体上同意吧,确实跑地图的时候会看到各种东西去打一打,有时候完全打不过,打过的时候就还挺爽的。

这游戏我唯一诟病的一点就是几个gestro beach的平台跳跃小游戏都太鬼畜了,手感巨糟糕还卡着一个奖杯。难道这是制作组在教导大家不要太执着于奖杯?我反正玩了一会儿就弃了。我虽然觉得这游戏整体很赞,但并不介意不白金,lol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blog Tagged ,

Split Fiction

前一阵玩了It Takes Two(双人成行)的续作Split Fiction(双影奇境)。个人感觉是个合格续作,7/10分吧。

游戏继承了It Takes Two的传统必须两人分屏玩。合作的部分基本还是一些老套路:你给我开门我再给你开门,这种怪你打那种怪我打,诸如此类。不过还算是有一些比较新奇的部分。一些隐藏关的脑洞够大,像放彩虹屁的猪和变成大板牙逃出牙医魔爪之类的段子都够扯。正常关卡里面有一些化身或者坐骑解谜的部分还比较有趣。总的来说创意方面还可以。

游戏时长19小时,比前作的10小时长了许多,估计是为了回应上一代很多人觉得太短的问题。有的地方会觉得略冗长,尤其是一些无脑走路的部分,感觉自己像仓鼠在钻只有一条路的迷宫,还好这种部分并没有太多。

It takes two当年那么火。四五年过去居然也没有别的工作室做出同样类型够成功的游戏,还是这家工作室的续作继续独占这个市场,也是挺有意思的。本作玩的时候会觉得工业化痕迹挺明显,一个关卡里面有很多门,每过一道门明显就是完全分隔开了的一小段。一些创意不多的部分会有点吃快餐的感觉。

Anyway,这种小游戏玩玩就算。接下来是Expedition 33,然后是Switch 2上找个游戏来玩吧。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blog Tagg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