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nderful 101

刚刚打通Wonderful 101。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作品。对喜欢P组作品的人来说值得一玩。销量不佳有点可惜。

首先这游戏作为Wii U上最早的一个硬派日式动作游戏,可谓是诚意满满的。游戏流程至少有三十小时,我觉得打了一多半的时候去看了一下攻略发现才打了三分之一。整个游戏各方面都分量十足,关卡数量,动作丰富程度,敌人种类,收集要素,最终boss的变身次数……在现在各种“大作”的长度和内容都一再缩水的趋势下,这游戏做到这样难能可贵。

作为白金组的作品,打击感一流。战斗方面做得很正宗,各种敌人都有对应的打法,有些会打之后很爽快,也有些就是很难缠。多种“变身”做得很成功,各有特色需要根据敌人和场合搭配使用,不是一两种砍到底的感觉。剧情方面也少不了各种热血和恶搞。招牌的狂按手柄的QTE是少不了的。有的桥段真的很好笑,比如这段Wonder Black出场的街舞,二头身比例看得我笑喷了。

这游戏的缺点我觉得最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过于慢热加上玩家引导做得特别差,估计绝大部分玩这游戏的人一开始都有不知所云的感觉,为什么主角在屏幕上是这么小的一个小人儿,玩到后来才会明白原来玩家控制角色的通常形态是百八十个人站成的一小团并随时变身成各种形状。。然后作为一个动作游戏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如何对付敌人攻击”,其实是有一个防的技能和一个回避的技能的,但两个技能都要从商店买且没多少提示告诉你这俩技能非常重要要先买……于是我在头几关都在很疑惑的靠到处跑路来躲避攻击。其他还有好多地方让人有种“现在我应该干嘛”的疑问,不是那种看到一个谜题的疑问,而是被游戏搞糊涂的那种。另外直到玩完这游戏也有一些敌人尤其是boss的招数我看不太明白怎么躲避。感觉这游戏的设计者是有点期待玩家都去看攻略的,这思路在这个大家都玩弱智手游的年代已经有点行不通了。玩个动作游戏还要看攻略基本上属于设计失误了。

另一个问题就是人设过于低幼。二头身设定的人物形象和某些台词让人觉得这游戏是面向teenager甚至更小的小孩的。作为一个看惯了鬼泣战神贝姐这些成人向动作游戏的玩家,看这游戏的剧情的时候确实经常感到有点出戏。还好这里面还是有点稍微成熟的梗的,也还能玩下去。我觉得这可能是被Wii U给坑了的原因,制作方以为Wii U会被妇女儿童买,但事实是只有铁杆任青才在捧场。。

在Wii U的双屏特性利用方面这游戏做了一点尝试,有一些地方是进入某个屋子之后上屏显示外景,下屏显示屋子里面的视角。但说实话比较画蛇添足。至于画图形开启各种变身这个基本设定也基本都是在用右摇杆在画。双屏这个概念基本上能用到的游戏少之又少。

我买来这游戏之后玩了一点点就放下了,因为开头实在太慢热,提不起兴趣。前一阵子翻出来玩,打到1/3的时候才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打到2/3的时候才觉得比较入门了……然后发现塞尔达和贝姐2都快出了,于是最近这一周突击了一下终于通关。Zelda Hyrule Warriors已入手!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Uncategorized Tagged , ,

Kinky Boots

凑Broadway Week的热闹昨天去看了一场Kinky Boots。这是一个2013年进入纽约的新音乐剧,也是去年Tony奖的黑马赢家,力压Matilda获得最佳音乐剧奖。而且经常在TKTS打折,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看下来的总体感觉是和Mamma Mia有一点点像,演员多,舞蹈华丽热闹。但最主要的看点绝对是drag queen……也就是男扮女装。这个剧的两个主角之一,Lola,就是一个drag queen的角色,各种男女装来回变换。即使我们看的那一场Lola不是正选演员Billy Porter而是Timothy,仍然觉得这个角色气场超强,完全控制着舞台。然后这个show里面跳舞跳得最好的六个“angel”我看的时候一直以为都是跟Chicago里面差不多的大美女,看完了才意识到他们都确实是男演员演的……作为一个如此向LGBT靠拢的剧,入场的时候看到一对对老基友也就不奇怪了。

 

回国感想

搬到纽约三年来保持着稳定的一年回国一次的频率。这次回去时间很短只有一周,见闻也很杂随便写写好了。

这次回去最大的感想是国内的道路太可怕。虽说北京路面上的车辆密度在美国人看来已经是奇迹了,但跟四线小县城比还是要文明礼貌得多了。这次我在家乡参加了一个小旅行团,七八个人坐在连安全带都没有的破面包里面,司机把车开得快要飞起来并不时和各种斜插急停的大小农用车叫劲或者对骂。我当时就觉得这么玩命实在是不怎么值得,并且在回想小时候在家乡长大的那十几年庆幸那时候开车的人并不算太多。

还有好笑的一点是发现我爸妈已经是地道的cord cutter了。他们搬了新房之后发现有线电视要几百块钱一年于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不装,用电视里自带的各种app上网看点播,并向我抱怨没法看直播的CCTV。然后我岳父母表示他们买了个叫英菲克的盒子就可以随便看各种电视台直播了。我调研了一下发现国内这种盒子多得很,即使是表面上比较规矩的小米盒子也是自己拿U盘装个第三方app就可以随便看几十个电视台,当然淘宝上也直接卖装好了的“越狱”版本。。美国这边叫唤了这么多年,电视业视如洪水猛兽的cord cutter大潮在国内轻易的被山寨盒子和擦边球app实现了。

必吃的一顿仍然是火锅,但也就是吃一顿就觉得有点受不了不能再吃第二顿。公司旁边悠唐的餐厅一年过去感觉换了一茬。吃了两个搞tasting menu的店,就是不点菜直接上套餐,还不错。这次比较有经验了,吃得时候稍微悠着点儿捡味道不太重的吃,不像第一次回国一周下来吃到味觉失灵。

北京的路上似乎堵车不像以前那么严重了。也可能只是我打了几次车的运气都比较好。试用了滴滴打车,还凑合吧。这次飞进北京的那天天气很好,终于不是一头扎进灰里的感觉。不过一周之后走的时候就又是灰蒙蒙的。。

见了一个以前经常一起打游戏的朋友。这哥们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有了娃坚持不在微博微信上晒的,很牛逼!以至于他们家娃一岁半了我去之前都想不起来是男是女。。小姑娘长得很秀气,而且不怕生见面就要抱抱,很赞。

找个好喝的咖啡好难。。住了俩酒店,早餐的咖啡都淡出鸟来。公司附近咖啡店的也都做得莫名其妙。回家之后很是喝了几杯Barista Prima的House Blend k-cup来缓一缓。。

公司这一年来了好多新人,回去的时候跟人聊起来有点不习惯,偶尔会忘记介绍一些新人不知道的事儿以为对方都知道了,然后把人说得云里雾里。记住名字也是个很困难的事儿,即使我放慢了节奏一天只拜访一个组也还是很难,感觉快有脸盲症了。

Blender and Sous Vide

在最近入了Vitamix的blender和Sansaire的sous vide之后,做饭风格又一次发生了变化。。

回想一下在来了美国之后我们的烹饪方式大概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开始还是炒菜炖汤为主,比较中式,弄一顿饭有一堆东西要洗,没有抽油烟机于是炒菜的话会满屋子烟。由于xw始终坚持不买电饭煲以及我开始发现烤箱的方便之处,慢慢转换成烤肉烤鱼烤蔬菜为主。美国超市很容易买到适合烤的肉,尺寸和部位合适,价格便宜,新鲜干净。我们经常买来在烤箱里面烤的是羊肉和三文鱼,偶尔也买牛肉和猪肋排。烤肉用的是一次性的锡纸盘,放到烤箱定时拿出来烤盘一扔就好,操作简单,需要洗的东西少。

不过总的来说主要还是在外面吃或者叫外卖,一周一般也就做个一两次饭。。

Blender简单的说就是用来做smoothie的东西,类似冰沙和奶昔,但也可以不那么冰或者不那么奶。用低转速的话也可以用来做一些西式的冷汤比如gazpacho。我们一般往blender里丢绿叶蔬菜,各种水果,芹菜胡萝卜之类的,加上水和冰打个smoothie一分钟就好。各类东西的配比一开始基本还是得照着配方来,熟悉了之后可以自由发挥一点冰箱里什么看着顺眼就丢什么。这边超市里面有卖各种蔬菜水果的切碎冰冻版,基本就是用来做smoothie的。

Sous Vide似乎没有什么流行的中文译名,大意就是低温烹调法。用某些设备把一锅水加热保持在某个特定的温度,一般在六七十度之间。把要煮的东西用真空塑料袋(ziploc)封好放进去,煮个一小时左右,然后肉类一般可以拿出来再两面煎个几十秒,据说比较fancy的方法是用喷枪,我现在还是在用一个grill pan。Sous Vide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肉的熟度从里到外一致,并且通过精确的控制温度可以精确控制肉的熟度。换句话说,这几乎就是一个为了做牛排发明的东西……比较厚的好牛排自己用烤箱或者锅是很难搞出medium rare的,一般都是外面熟过头里面还太多血,为了把瘦的部分弄熟结果要牺牲脂肪部分的口感。用了这个就省心了,57.5度一小时就是我要的medium rare,产出及其稳定。于是现在我每周去Trader Joe’s买两块肋眼回来想吃肉了就做一个。

Sous Vide除了做牛排之外当然还可以用来做别的。最简单的是鸡蛋因为鸡蛋不需要密封,直接连壳丢水里就行了。。顺带提一句用塑料袋密封牛肉其实也不是很麻烦,只要把装着肉的袋子浸到水里靠水压把气排掉就可以。鸡蛋的蛋白比蛋黄凝结温度低一点,用Sous Vide可以精确的搞出各种效果的煮蛋,具体可以看一些文章比如这篇。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文章推荐的65度蛋做出来会是很流体的状态,要想做中国人比较习惯的hard-boiled egg大约要用73度,可以做出刚刚熟但很嫩的质感。

Sous Vide菜谱上还有一个经常提到的是三文鱼,但我试了一次之后觉得跟烤箱直接烤出来的没有明显优势。羊肉没试但我觉得这些基本会做到全熟的东西都同理。于是现在就基本只用Sous Vide来做牛排了,偶尔煮个蛋。但我觉得这么一个200$的东西只用来做牛排就很值了。

于是我们现在的一顿典型的在家做的饭就是做一块牛排,打两杯smoothie。。开火时间一分钟,需要洗的东西是一个烤架两个盘子两套餐具两个杯子,统统扔洗碗机。科技改变生活。。

Unbroken

In Portland I went to watch the movie “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with my cousin and saw the trailer of “Unbroken”. I was intrigued by the trailer and My cousin recommended the book to me, said it was a bestseller and pretty fun to read. I bought it right after.

It took me a few weeks to read the book, mostly on subway. From the movie trailer I thought this book would be full of cruel tortures done by Japanese, which can be quite out of imagination and usually attract readers. But actually there is much more than that. The book is a biography of Louie Zamperini, from his childhood to his short but shining athlete career, then his legendaries in the army and as a POW. The days he drifted in the ocean were like a “Life of Pi” story but more real. And there is indeed a large part of the book dedicated to his POW experience. There is even a pretty large part at the end to cover Louie’s post-war life.

I like the book a lot. It’s a truly amazing story that drives readers asking what is going to happen next. A better part of credits should go to Louie. His real life story makes most fictions look mundane. The author also did a great job of collecting story pieces and weaving them together wonderfully.

Believe it or not, the sadistic anecdotes in Japanese POW camps somehow resonate with my middle school life. The book said in a POW camp “he wasn’t permitted to speak, whistle, sing, tap, read or look out his window”, and there are camp guards inspecting outside and look inside windows, who may jump through windows and catch someone. The rules and the scenario are almost exactly the same as the evening self-study sessions in my middle school. Also the POWs were forced to kill flies and have a “competition”, that also happened in my middle school..

I read the book on Kindle and it made me realize one shortcoming of Kindle e-book compared to paper book: it’s not as convenient to flip to the later part of a book and take a peek. When I read Louie was freed from Japanese, Kindle showed it as 60% of the book. So I kept wondering what the hell was the remaining 40% about… But it would take quite a few clicks and flips to find it out quickly on Kindle, so I chose to hold my curiosity and keep reading page by page, until I found the book actually ended when the progress showed 70%! The last 30% is acknowledgement, references and a preview of the author’s other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