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don, Covid

Two weeks ago, I came back from Big Bend and was catching up on work. When chatting with Nicole on Friday night, I realized that she would have some data discussions in London the week after. I just decided that I should go to London and join these discussions and bought a flight ticket for Sunday. Guess I still had plenty of desire to travel after Texas.

On the way to London, my phone showed me I visited London in the same week five years ago. The weather was ok on my last visit, but apparently this is not a great season to visit London as it’s often rainy and gloomy. This time I wasn’t so lucky, it was rainy throughout the whole trip. And I noticed lots of people in London wear waterproof clothes, often plastic and flashy. It reminded me of people in Tokyo often wear masks even before the pandemic.

Another different impression I had on London was the food felt better. It might be due to the neighborhood I stayed at, Shoreditch. Last time I was underwhelmed by food in London. On this trip I had several legit Asian meals, like Chinese Biang Biang noodles and Vietnamese pho. Also had an excellent Indian dinner and some decent European meals. The breakfast at the hotel was amazing; I was impressed by the scrambled eggs on the first morning. Even the fish and chips I had this time tasted better than I remembered. Shoreditch is a pretty hip area on the east side of London. Lots of graffiti, lots of bars, and lots of nightclubs. It’s easy to connect it to Lower East Side in NYC.

Right after landing, I learned there would be a “tube strike” from Tuesday to Thursday during the week of my visit, aka. most subways were not running for three days. People were mostly working from home these days, and the tube strike just made it an obvious for most people to stay at home this week. So I was facing a huge and mostly empty office most of this week. Good thing is there are still some people in the office, who either live nearby or use other transportation ways. But still… I wish I had known about the strike before booking the tickets.

The whole week was largely filled with meetings. On Friday night I went to watch a musical, Cinderella, and found there were quite a few little girls dressed as Cinderella in the audience, lol. It was a pretty entertaining show anyway, and it felt good to go back to a theatre after these years. On Saturday I had a lunch with a colleage, then went to the British Museum to see a Stonehenge exhibition. Triangle Strategy went out on Thursday night this week. So I poured quite a lot of hours into this game in the later nights and on the flight back.

Oh, covid. Yes, London is basically “100% back to normal”, just like Texas. No one wears masks anywhere. It’s not hard to forget about covid after staying there for a few days. It’s kind of funny that airports and flights still require masks and everyone switches to mask mode there, but once you’re out of airport, forget about it.

I started coughing two days after I’m back from London on Tuesday. I took an at-home covid test and it was negative. So I thought it was just a cold and thought I got it from Wen. But on Thursday I was still coughing pretty badly, which felt too long for a cold. I took another at-home test and it showed positive this time… the coughing was mostly gone on Saturday so the symptom lasted for about 3 days. On Monday I went for a PCR test to confirm it was indeed covid, and it came back as positive, too. So now I finally got my “covid badge” I guess. And it was probably omicron since the symptom is quite mild. Wen also started coughing since Friday or Saturday, and it last two or three days for her as well.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blog Tagged

Big Bend

去年听REI出的一个巴基斯坦女生周游国家公园的podcast,里面提到的我还没去过的有Great Smoky和Big Bend。去年年底去了Great Smoky,今年年初想去趟沙漠的时候就想到了Big Bend。

Big Bend在遥远的德州西部,被称为far west Texas的区域。离任何一个大一点的机场都很远,飞到El Paso要再开五小时,San Antonio要开六小时,Austin则是七个小时。考虑到纽约到San Antonio有直飞,我就选择飞San Antonio了。无论怎样,都是个单程就要花一整天还多的行程。从San Antonio开到Big Bend可以走I-10,也可以走90号公路,时间相仿。我来回各走了一下,强烈推荐走90号,车速略低但是车少很多,并且风景也好一些。走I-10唯一的好处是可以经过一些小城镇,如果中间想歇脚的话选择比较多。

Big Bend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西侧主要是Ross Maxwell Scenic Drive,尽头有Saint Elena峡谷可以徒步看Rio Grande河;中部是Chisos Mountain,山地主要都在这里,有很多徒步线路;东侧可以从Boquillas过境去墨西哥的小村,恐龙化石展览,以及一些徒步线路。

我第一天飞到San Antonio之后沿着I-10一路向西,开到天黑之后还又开了两小时才到计划落脚的小镇Alpine。这个镇不算大但已经算是这一带最大的小城了,有一堆旅店也有像样的饭馆和咖啡店,吃得还不错。第二天从Alpine出发又开了一小时就到了Big Bend。我本来打算看西侧的scenic drive,但是感觉坐飞机开车一整天过来,很想伸伸腿儿。于是临时改主意直奔中部Chisos Mountain先搞一个热身hike。

Chisos Mountain这里有游客中心,公园里的旅店和餐馆,和一个露营地。我在这儿走了比较热门的Window Trail,往返六英里,主要就是看尽头山岩上的一个开口。总体来说并不是很有意思,作为一个热身hike还算可以。

The Window

倒是回来之后在公园的餐馆吃饭发现这儿的东西还挺好吃。本来这天晚上的住宿我定了这儿的露营后来担心太冷,又定了一个公园外的住宿做后备。看了看晚上温度最低也就零度左右,第二天吃饭和从这里出发徒步又很方便,于是决定晚上就在这儿露营了。

这一天时间还多,于是又去开了西侧的scenic drive。这个drive本身还好,有一些可以下来拍照的点,主要是看地质的。但其实更热门的点是drive尽头的Saint Elena峡谷。这个峡谷从远处看就是巨大整齐的山崖上开了一个小小的豁口,走进去会发现越来越窄直到完全被Rio Grande河淹没。傍晚时分有落日余晖照进峡谷里,很好看。我去的时候这个trail开头的部分还被涨水淹了,于是大家都得从水里踩着石头和树枝跳过去,也有很多人就干脆脱鞋蹚水过去。整个trail只有一英里多点儿,老少皆宜。这个trail有警示说不要渡河因为另一边就是墨西哥了,又不是口岸所以随便过去就算是偷渡了。但看那地方实在并没有什么东西能拦住人过河。。不知道川普建的墙在哪里。

晚上回营地路上看到了不错的晚霞。沙漠里的日落往往都很好看,这次看到的是细腻分层的淡紫色余晖。晚上在营地看星星也很棒。虽然冬天看不太清银河,但猎户座可以看清腰带下面竖着的那一条猎刀。

宿营早上起来还是相当的冷的。出睡袋的时候需要一定的精神力,还好带了厚羽绒服,赶紧套上也就好了。这一天我计划的是South Rim和Emory Peak这个大trail,合起来有16英里,3000多尺爬升。对于这种长距离hike来说,制约因素主要有几点:

  • 体力。从自己能走下来的trail开始,循序渐进不要一下提升太多就行。
  • 水。在Big Bend这种沙漠地带并没有水源,于是走长距离hiking甚至backpacking得自己带足够的水。这一点相当累人。经验多了大概能摸索到自己一小时需要多少水。出发之前喝饱。
  • 日照时间。这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点。。徒步都不想走到天黑,既危险又慢。我一般徒步的速度是25分钟左右一英里。想提速是很难的,赶时间也会使得整个过程不够轻松愉快。加上山顶的休息时间,16英里的路线怎么都要八小时左右。在日照时间短的冬季,要想在日落之前下山就得早点出发。这就显出了露营在公园里的好处,起床吃饭上路半小时之内就可以搞定。

Chisos Mountain是沙漠中间由于火山活动隆起的一组山峰,中间有个盆地。这条trail就是从盆地中间出发,一路向南走到这组山的南沿儿上,俯瞰下面起伏的山地和沙漠;然后向东走到东沿之后折返。在折返的路上会经过这一带的最高峰Emory Peak,可以选择多走三四英里来爬这个山峰。上Emory Peak的步道有点陡但还算正常,不过最后有一小段几十米需要爬石头的部分有点可怕,还好到这里并且会往上爬的人一般都还是有数的。Emory Peak爬到顶还是很值的,360度全景。

这个trail上全程没有水源,却有好几个厕所。其中一个厕所还立了个牌子说小号请在树林里解决,大号再用厕所。。头一次见到这种标识。我带了大约三升水,结果只喝了两升多一点儿。可能因为大部分路都在树林里走,天气也比较凉爽,并没有像想象的那么消耗水分。

另外Big Bend里面有好多警告说这公园里既有熊又有美洲狮。熊据说以前曾经都绝迹了,80年代又从墨西哥那边迁移回来的。美洲狮就更少见了。我在里面走了这两天主要看到的还是各种鸟。Big Bend由于地貌丰富,鸟的种类繁多,是个观鸟胜地。山上常见的是亮蓝色的Mexican Jay和头顶一抹红色的啄木鸟。沙漠地带有各种小鸟还有到处跑的Greater Roadrunner。河边有各种水鸟虽然我并没有怎么看到。

走完这个大trail我到公园门口的Terlingua小镇住了一晚。住的是一个私人营地,有露天公用浴室和wifi。赶在太阳下山之前赶紧洗了个澡,水还挺热,不错。但这个地方离高速太近了,有车的噪音和光线。晚上也没有quiet hours,邻居吵也没办法。感觉住房车还可以,睡帐篷就不推荐了。

Terlingua这个镇进公园的时候会路过。宽阔的马路旁边散落着一个加油站和几个小房子,基本是什么都没有的感觉。看地图发现五英里开外还真有个“Terlingua Ghost Town”,我就跑去看了。还以为会是像其他一些地方的ghost town那样是些遗弃的房子。结果到那儿发现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堆餐馆酒吧画廊live music。。原来这个镇的旅游业重心其实已经移到这里了。我找了个BBQ店吃了个晚饭还看了会儿德州老歌手表演。第二天又来找了家cafe吃了个早饭,都还不错。

第三天的行程主要就是去墨西哥的Boquillas镇。东侧的路开到头就是一个小小的边境口岸。一个ranger跟我说了几句注意事项,比如不要带动植物回来,还有不要喝墨西哥的自来水之类的,就让我过去了,什么证件都不看!穿过小屋就到了墨西哥。一过去就是熟悉的Rio Grande河,在这里已经窄到只有几米宽,过膝深了。有些人就直接淌水过去。我选择了坐村民的船,五块钱,划个三五下,半分钟不到就过去了。。是我坐过的最短轮渡无疑。过河之后离村子还有半英里,可以步行,也可以骑马骑驴。我就又花了五块钱骑了头驴去村儿里。小驴还挺懒的,出发之后很快就不走了。还好另一个村民大叔骑马来跟我赶驴,顺便热情介绍自己做我的私人向导。。我也就让他导了。

到了村头还没下驴就有一堆小孩飞奔过来卖手工艺品,编织手链什么的,五块钱一条。村里其实没啥好看的,破破烂烂一条街,两边有些小摊,有俩饭馆。我还坐下吃了几个taco,并不怎么好吃。有不少房子已经废弃了,有个小教堂倒是刷得很新的蓝色。基本上还在用的房子都刷得很鲜亮。村里街上很多狗跑来跑去。我还以为是野狗,没想到导游大叔说这都是村民的狗,放养而已。有一只还是他的,他唤了一声,那狗便一路跟着我们,还挺可爱。

从小村回来还是一样的流程,骑驴,坐船,还好去的时候买的已经算是往返票了。边境小屋这次要查进美国的证件。是类似机场那种扫描护照的机器旁边有个电话,去了放上自己的证件扫描,等电话响了接起来跟那边的agent说几句就放行了,也是挺松的。

东侧我还去了个nature trail,生物没看到多少,倒是看到很多墨西哥村民摆的自助纪念品小摊,一堆纪念品,除了个别单独标价的,一律五块。旁边有个带锁的小盒子收钱。很怀疑这样能卖掉几个,以及他们是一直摆在这儿还是每天来收。

最后去的一个点是一个露天恐龙化石展。其实更像个小型的博物馆,还是有房子的只是房子没有墙,更像个棚子。看介绍说当年曾经在这里挖到过化石,还把真的化石就在挖到的原地展览过。后来有人试图偷化石,就改成展览复制品了。

回程我是分成两天开的。玩完东侧之后沿着90号公路往回开了三小时,到Del Gio歇一晚。第二天再继续开去San Antonio。感觉这样比去程第一天开五小时的安排要轻松一些。

最后还剩了半天儿在San Antonio徘徊。去了著名历史景点Alamo,跟着一个导游老头儿转了一大圈,感觉比较无聊。在river walk吃了个饭倒是不错。看到满城都是rodeo的广告,晚上就去看了个rodeo比赛,很好看。最近看的电视剧Yellowstone里面有一些关于rodeo的情节,在这儿看到真格的了。

在电视里看rodeo还以为只是骑马。看了这个比赛才知道原来有很多不同的项目。骑马就分有鞍和无鞍两种,还有骑牛,比骑马难很多能坚持到八秒就很不错。另外还有各种套小牛和抓小牛的项目,还有barrel race是骑马绕着三个桶跑一圈竞速。中间还会穿插各种搞笑项目。一个是让六岁小孩骑在绵羊上冲出去,叫mutton bustin。还有一个scramble什么的是放一大堆青少年和小牛在场地里,让小孩去把小牛都捉住,小孩们各种被小牛拖倒在地,场面混乱到不行。

以上就是这趟去Big Bend的总结。很偏远,但游客倒也不算太少。二三月份选项不多的时候可以一去。就此打卡我的第36个美国国家公园。

Twitter热帖

这一个来月筛简历筛得有点感想,就跑到twitter上发了个thread。不想成了我写过的最热的一个推。。。迄今收获200k impression,500多赞,100多转发,70多回复,500多新follower。

回复的外加其他偶尔看到几个不点名回复里面踩这个帖子的还颇有一些,让我重温了一下当年BBS上看sb的感觉。。也提醒了我网络世界里sb还是很多的。虽然过去这些年不怎么接触了,这次这个机会还是集中接触了一批。基本上就是各种曲解意思,或者就是莫名骂街,可能平时工作不怎么顺意,看到这种招聘相关的信息就自动把自己套在苦大仇深的一边了吧。

不过相比寥寥几十个批判来说,点赞和表示支持的回复还是要多一个数量级的。然而如果点开tweet简单浏览下回复,会有种“被批得很多”的印象。我觉得是因为twitter这个只有点赞没有点踩的设定也是使得同意的人往往就点个赞就过去了,有负面评价的人却是要再发一条来批判。这样总的来说岂不是使得twitter上总体的负面情绪更多?

另外有趣的一点是发觉twitter的quality filter还是在工作的。七十多条回复里面推送给我看的可能只有二十条左右。我想了一会儿这个quality filter可能会考虑哪些因素,回复的浏览和互动量想必是一点,回复作者本人的follower数/reputation可能也会是一个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比较好奇的是会不会根据sentiment(正面/负面情绪)来filter,因为我几乎没有看到任何负面评价的推送,而检测sentiment又是NLP里面很成熟的一个任务,已经有很多产品可用了。我的想法是twitter可能为了鼓励发推形成正向反馈,会倾向推送正面评价。但xw觉得twitter为了提高用户活跃度,会倾向推送负面评论来引发掐架。但也可能twitter会分析每个用户是会更respond正面还是负面的评论,来决定给人推正面还是负面的评论。但也可能twitter其实不考虑sentiment,只是这次的负面评论普遍都是没什么follower的sb发的所以浏览量不够……

在这些回复当中还是有一些收获的,比如我头一次知道还有中英文混写的时候有一派意见是要中英文之间空格。。个人觉得这也够累的,什么时候Wikipedia加的话我再考虑好了。另外有人指出GitHub我写成Github了,这个很好。当年在FreeWheel的时候有几年我经常告诉新人要大写那个W,后来我的意见慢慢变成了开公司做产品的时候起名最好不要在中间放个大写字母还指望大家记得住……但GitHub这级别的搞清楚还是好的。

原推里面写得那些点里面比较有争议的是career gap那条。首先澄清一下我说得不是career gap有问题,而是有career gap而不预先解释会减分。但后来想想这个是太苛刻了一点,应该说是有career gap并且预先解释了会加分,会让我有种“这人交流还挺周到的”的感觉。不解释的话。。其他方面不错的简历我得回信问,有点麻烦而已;其他方面也平平的简历,可能就pass了。所以这一条应该改成加分的说法:用他人眼光审视一下自己的简历,把可能立刻就会想问的问题在cover letter里面解释下,会是个加分项;相反不解释的话也说不上要减分。其实这条推里面大部分都可以改成加分的说法,但是估计就吸引不到这么多评论了。。不自觉地我也clickbait了一把。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blog Tagged

破晓传说

悠长的新年假期最后几天通关瑞奇与叮当之后,感觉看惯PS5的画面要回去看Switch真的有点落差,于是决定继续找个PS5游戏来玩。在PS store里翻了翻买了个破晓传说(Tales of Arise)来玩。

对于传说这个老牌系列我一直是敬而远之的。。在用模拟器玩PS的时代就试过,印象就是对话超多,战斗是2D的但要自己操控有连招还要搓个招啥的,感觉是想成为动作/格斗游戏的RPG。但那会儿我还是比较粉最终幻想的,传说系列相比之下就显得lame了许多于是从来也没玩。

然而这几年FF系列翻车了,15渣作,16难产。虽然说14回光返照,但咱这种从来没玩过MMO的人也不是很想进坑。相比之下憋了五年才出的这一代Tales of Arise口碑相当之好,于是打算试试这个老树新花。

玩起来之后发现还真的是很好玩。画面的精细漂亮程度加了很多分。人物建模已经到了比预渲染的动画还要细致好看的程度了,场景的华丽程度也经常有点惊人。虽然动画渲染有点取巧并没有多么强大的技术力,但看着好看玩着舒服就行了。故事线非常王道,主角失忆,高冷女主。随着剧情推进逐个收队友,然后各个队友都有自己的背景故事和心结什么的。六个队员分成三对儿谈恋爱,其乐融融。游戏里有一种漫画式构图加上配音的“小剧场”,多达三百多个。。剧情对话的量是真的足。

本作的战斗一个词概括就是热闹。。早期会觉得就那么几格AG束手束脚,动不动就要平砍。后期AG多了,BG积攒也快了,打起来就是满屏各种大招乱飞,能看清自己操作的角色在做什么就不错了,看清敌人的动作精准回避什么的相当困难。好在boss往往会给一些明显到不能再明显的提示来让你回避。但即使如此,这游戏在精确操作这方面的手感也没法和怪猎或者鬼泣这类动作游戏比。打到后来我打boss一般都操控魔法师站得远远的放魔法,打小兵才会用一些近战角色钻到敌人堆里去瞎打。这游戏战斗的主要好玩之处是大招很华丽又很快,各种干脆利落的表演。又能手动控制所有队员,把所有人轮着玩一遍,然后大家都学了一堆新技能,再轮着试一遍,通关全程新鲜感不断。

Tales of Arise Review - IGN

另外游戏在各种小细节上也设计得很贴心。比如可以标记下一个想学的技能,技能点够了会弹出提示。还有在地图上和战斗中经常会有各种语音提示要做什么事。地图快速跳转很快,而且在地图一览里面会显示哪些地图区域有支线任务。整体操作起来很轻松愉快。

唯一要抱怨一下的这游戏最后一部分有些冗长,迷宫长度和对话量都有点太多了。前70%我都是在看剧情听配音的,后30%就开始读字幕按X快速过了,实在太多。迷宫也是CP用光还有种没头的感觉,只能躲着敌人走,不过后来意识到后期有钱了可以随便嗑药补CP。

总之这个游戏让我觉得是玩到了一个DQ11(动画渲染,王道剧情)和FF系列的合体,附赠一个鬼泣wannabe。。精细程度和完成度绝对是一线水准,一扫我以前觉得传说系列是二线游戏的印象。爱好传统日式RPG的话强烈推荐。

Yellowstone

这几年和xw一起看的片越来越向轻喜剧方向发展,主要是xw经常表示上完班很累,懒得看更复杂的片。每天拿起遥控器基本上就是在romantic comedy和standup comedy这俩类型里选来选去。最近看得比较有剧情的片除了一直在跟的Succession,就是从头刷了一遍Yellowstone了。

Yellowstone这个老牛仔保卫牧场的片我一直就有点兴趣,主要是冲着Montana的风光和大量的户外镜头。xw则是看了某公众号的推荐就嚷嚷着要看,具体原因不明。这两年感觉这个片越来越火,就开了个Peacock账号看了一下。看完三季发现第四季居然Peacock上还没有。。看了点盗版觉得画质太差不能忍,于是去Amazon Prime买了看。这个streaming诸侯混战的时代刷个剧是真麻烦。

Yellowstone我看之前以为会有些黄石公园的镜头,没想到完全没有,只是设定这个牧场在黄石公园附近而已。风光倒的确是Montana那种big sky的感觉,应该是真的在那一带建了外景地拍的。前两季还经常飞个直升机,三四季改成了很多牛仔套牛驯马的情节,个人感觉更好看一些。

这个剧个人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对印第安人这个群体着墨很多。他们和主角一家之间时而对抗时而合作的矛盾关系,和Dutton家三儿子的bonding都是推动故事主线的部分。片子里有很多印第安人的仪式,生活态度,遭受的不公,和保留地之外的社会的相处方式,种种描写都挺真实。

主角一家的人物性格早期看很鲜明。三四季看下来却觉得越来越走极端,有点编剧编不下去的感觉。Beth越来越疯,Jamie软蛋到不行,Rip战无不胜,Dutton家一方面是保卫自然资源传统价值的正义天使,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横行乡里滥用私刑随便杀人的地头蛇……这些揉到一起是可以,人物立体嘛。但搞得太极端就有点揉不起来了。

看过一个WSJ的文章说Yellowstone今年在美国各级市场都很popular,也就是说从大城市到小镇都有人看。相比之下Succession就是一个典型的只有大城市的人看的剧。想来Yellowstone里面不时表现出的保守派立场,和对加州人无情的嘲弄都赚到了不少小镇居民的好感。作为一个纽约人看这个片会有一点点getting out of bubble的感觉,当然这大多也就是幻觉而已。

总之还是比较推荐的,可以当一个风光好的drama片来看。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blog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