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C – 装备清单

这趟去EBC还是带了不少以前徒步旅行不会带的东西的。大部分有用,少数没用。这里总结一下。

值得一提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在加德满都买。市中心无数户外用品店,都超便宜,很多假货。。不介意买便宜盗版货的话可以去那儿买。

睡觉

  • 睡袋。至少要零下十摄氏度的。我这次报的团提供了。
  • 睡袋内衬(sleeping bag liner)。因为相当于是租的睡袋,自己带个内衬比较安心,也有一点保暖的作用。我带的是这款
  • 头灯。有的旅店去洗手间的路上可能比较黑。有头灯会比较方便。还有就是如果早起上路的话(比如Kala Patthar)也需要头灯。
  • 宿营小灯。这个没必要。我在某些地方看到说有的旅店可能没电晚上屋里都没灯,但这次并没遇到这种情况。感觉有头灯就够了。

衣着

  • 宽沿遮阳帽。 绝对有用。高原紫外线很烈,鸭舌帽都不太够用要买一圈都有沿的那种类似这个
  • 保温毛线帽。也很有用。下午在旅店冻得哆哆嗦嗦的时候要戴,后面路上很冷的时候也要戴。
  • 脖套(neck gaiter)。很有用,挡风,保暖,防晒。可以拉起来盖住脸,但我个人用这个盖脸会觉得呼吸困难。就算不拉起来只是围着脖子也是有用的。
  • 羽绒服。必备,考虑到重量也不能带太重的。在旅店坐着的时候要穿,很冷的时候路上也要穿。我这次去Kala Patthar早上四点开始走,零下十五度。。就是穿着所有的layer上路的。我带的是Arc’teryx Thorium
  • Hard shell。防风防雨的硬质外套。必备。路上下雨下雪是常事,某些路段风也会比较大。我带的是Patagonia Torrentshell
  • Soft shell。保温透气,必备,路上随时可能要穿。我带的是历经多年考验的Arc’teryx Atom LT,很推荐。这个用fleece也可以。
  • 贴身单衣(base layer)。短袖长袖的各两件差不多。务必带运动型非棉质的,因为每件可能都要穿好几天。。开头需要短袖的后来需要长袖的。长袖的推荐这款
  • 运动内裤。同样原因一定要带非棉质的。我是大约两天一换。。
  • 长裤。建议穿保暖一些的而不是特别单薄的。我穿的是REI Activator,很不错。
  • 秋裤(base layer)。很有必要。。我以前徒步从来没穿过秋裤,但这次有些路段实在太冷了,还有就是下午和晚上也用得到。我带的Smartwool这款,很保暖,走起路来基本感觉不到妨碍。
  • 袜子。厚hiking袜子四双左右,羊毛材质最佳,非棉质。这个不需要每天换,平均两三天一双就够了。推荐Smartwool这款
  • 手套。必备。到后两三天路上就需要戴手套保暖了。我大部分时候戴的是Patagonia这款。爬Kala Patthar的时候我戴了另一双比较厚的皮手套但还是很冷,手指都冻麻。。可以考虑戴更厚的。
  • 防水的徒步鞋/靴子。我去之前还犹豫了一番要不要买防水的鞋,因为听说trail路况还不错。去了之后发现绝对是有必要的,因为会下雪所以经常要踩着雪和半融化的泥走。Merrell Moab 3表现良好。有些路段碎石比较多不怎么平整,希望鞋提供脚踝稳定性的话可以穿high-rise靴子,像我这样穿不惯靴子脚踝又很粗的人可以穿low-rise的鞋。

其他

  • 太阳镜。必备。雪山反光很耀眼。基本上即使阴天也要戴着。但也不需要戴滑雪那种周围全封闭的护目镜,会有点滑稽。
  • 防晒霜。必备。我有一天走了七小时中间忘了补防晒,然后鼻头就悲剧了。。
  • 防晒唇膏。必备。
  • 背包(daypack)。20L左右的就够了。由于大件都由向导/背夫背了,自己只需要背trail上用得到的东西就可以了,水,相机,雨衣和当天可能要穿脱的衣服这些。
  • 提包(duffle bag)。给向导/背夫背的东西要收在一个duffle bag里,一般给背夫的不能超过20公斤,向导兼职背夫的话不能超过十公斤。参团的话旅游团一般会提供这个包。
  • 登山杖。个人认为必备。但这个和个人徒步习惯有关。
  • 水瓶。路上可以添水的地方很多,一个一升水瓶一般就够了。个人不推荐用水袋,添水净化都比较麻烦。
  • 净水药片。路上有的人会只喝瓶装水,大部分人会用净水药片。这个在加德满都买就可以了,三美元一盒,五十片,足够用了。
  • 拖鞋。起夜的时候穿比较方便。下午不hike的时候倒是穿不到,太冷。
  • 毛巾/浴巾。想洗澡的话必备。不要带太大的浴巾,带3M那种速干的比较好。洗发水之类的倒是可以现买。
  • 牙刷牙膏。必备。
  • 厕纸。必备,不过沿途旅店都可以买到。
  • 充电宝。必备。后半段都是太阳能,充电有点贵,所以在下面充满充电宝比较有用。
  • 耳机。我完全没用到。隔音耳塞可能还有用一点。
  • 能量棒。有用,但也不需要带太多,三五个最多了,路上可以买。
  • 急救包和高反药品。向导会带。
  • 现金。需要带一些尼泊尔币。参团的话食宿是向导出钱,但喝的需要自己出钱,还有洗澡充电等等零七八碎的花费,还有最后给向导的小费也是个大头。我九天大约花了相当于两三百美元的现金,外加tip了向导两百多美元。
  • 纸质/电子书。下午和晚上很多时间,我是在手机上看书打发的。总之一定得有些打发时间的方法。。

EBC – Why and Why Not

从EBC(Everest Base Camp,尼泊尔珠峰大本营)回来之后好几个朋友表达了兴趣。于是我打算在写自己的游记之前先写一两个信息帖。这也是我第一次去尼泊尔长距离徒步,以前的徒步经验基本上都是在北美。体验还是很不一样的。这篇帖子先写一些EBC trek的特点,可以帮在考虑的朋友决定一下这个体验是不是适合你。

首先EBC trek最大的看点是高原和雪山。在起点就可以看到一众6000米以上的山峰环绕。到中段立足的海拔就已经超过了北美常提的14000英尺这个概念。到后来更是会和更多雪峰打上照面,包括珠穆朗玛。所以如果对这类景致感到兴奋的话,EBC是很合适的一个路线。

高海拔同时也是这个路线的主要难点。去EBC的人几乎没有因为体力不支而撤退的,但是由于高原反应不得不中途撤退的人并不少见。我去的这一趟看到了四五个。行程上一般会在3500米和4400米安排两天适应期,其他的天也是比较稳步的提升海拔来给人适应的时间。如果没有高海拔徒步的经验的话也不用太担心,遵循向导的指示好好准备,大部分人还是可以完成的。但如果知道自己高反严重的话,这个路线可能不太适合。

EBC对体力的要求有一些,但并不是很高。每天的徒步距离一般只有五六英里,最长的一天也不过七英里多一点,远低于北美的常见路线每天的距离。而且通常有向导或者背夫给背东西,加上沿途有食宿所以也不需要背帐篷和食物,负重很小。对体力的要求主要是适应高海拔徒步的额外心肺压力,加上连续多天的消耗到后来会有一点油箱见底的感觉。

在尼泊尔徒步大部分人都会找向导(guide)和背夫(porter)。向导负责带路,介绍景点,安排沿途的住宿,关注健康状况,和必要的时候调整行程。背夫负责每天把trail上用不到晚上才会用的东西背到下一个地点。个人觉得两者都很有帮助,能负担得起的话建议都雇。如果是报团的话默认都是两者都用的,可以说是尼泊尔徒步的标准配置。在路上我见到一些没有找向导的旅行者,大多是预算不多的学生。我感觉他们还是有点麻烦的。一方面有些徒步路线并不是标记得很清楚,有个向导会放心很多,尤其是一些比较困难的路段如果走错了路会很糟糕。另一方面那儿很多旅店老板的英文都不怎么样,主要还是靠向导用尼泊尔文交流比如提前打电话订房间之类的,没有向导会麻烦不少。总的来说如果想体验一下有人“伺候”的徒步,尼泊尔是个不错的地方。

EBC是个非常商业化的线路。沿途会经过很多小村,每天也是住在村里的旅店里。在旅店可以点各种吃的,从本地菜到汉堡意面都有,吃得还不错。喝的也是既有茶又有咖啡。每个村都有wifi或者手机信号,可以充电。每天都有直升机飞来飞去,可以走上去坐直升机飞下来,也可以直接坐直升机去大本营一日游。。每个村也都有马可以租来骑。而且直到倒数第二个村的旅店都还可以洗热水澡。。当然一切东西都是越往后越贵,相比美国物价来说前半段很便宜,后半段也没有贵到太离谱。我去之前还以为会全程没信号,后来发现简直是要啥有啥。。据说尼泊尔其他的线路(比如ABC)商业化程度会少一些。

我这次整体的花销除了纽约到加德满都的机票之外大约是3000美元,包括九天八夜的trekking tour(走上去飞下来),加上trekking前后在加德满都待了三整天。我个人感觉是很便宜的,考虑到是雇了向导全程跟着,还坐了直升飞机。我找的公司叫Adventure Himalaya Travels,订的tour行程是这个。Tour价格随着季节会有变化,建议提早订,Whatsapp和他们联系侃侃价。

虽说EBC全程旅店,但到后半截条件还是有点艰苦的。很冷,我四月底去的,中间有几天下雪,每天白天零下几度,晚上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屋里也没有暖和到哪里去。都靠自带的厚睡袋保命。为了防高反要喝很多水,于是每天晚上起来上厕所都是艰难的心理搏斗。虽说有洗澡的选项,但后来冷下来了我压根就不想洗。。每天上午在路上走着还比较暖和,下午在旅店坐久了真的很冷。我后几天每天下午都冻得发慌外加轻度头痛,直到吃晚饭才会好一些。旅店的房间都很简陋没什么隔音可言,晚上和早晨往往很吵。吃东西到后几天就不建议我点肉了,因为背上来的肉保鲜往往不好说。这路线上食物中毒是高反之外另外一个很常见的撤退原因。我也不想吃奶酪。于是就全靠吃鸡蛋来补充蛋白质,在仅剩的几个选项里翻来覆去吃。所以去这个路线还是要对食宿天气条件有一些心理准备,后半段并不是很舒适的。

去尼泊尔旅游还有一点就是要对这个地方的混乱程度有所准备。加德满都全城没有红绿灯,街道脏乱空气雾霾,摩托车满街窜。到路上之后各种订的东西也是很多变数。直升机这类东西都是没点儿的,轮到你就上,等个几小时都是家常便饭。很多在北美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到了尼泊尔都会被刷新认知。好在一般最后都会work out。。但过程经常是让人有些头大。

先写到这里。想起什么别的再加。

A Space for the Unbound

最近想玩的几个游戏都在Switch上,然而Switch被xw拿去玩八方旅人2了。于是在PS5上翻到了一个编辑推荐的小游戏A Space for the Unbound,中文名翻译为“无垠之心”,是个印尼小制作。看评价不错就买来玩了玩。一周左右打完了。

开始玩了一会儿之后我就意识到这基本上是个文字冒险游戏,或者说“空格游戏”,有一些解谜的成分,但总体来说还是有点像在读一本游戏形式的小说。这类游戏我很少玩,上一个玩的可能还是十三机兵防卫圈,再往前就要想到中学时候玩的心跳回忆了。。不过无垠之心的剧情并没有十三机兵那么神,不要抱太高期望。

让我把这个游戏玩通关的动力除了我作为一个completionist的天生自觉之外,我觉得大概有两点。一是这游戏自带的一股质朴,甚至可以说是有点乡土的气息;另一点是音乐。。

这个游戏的设定是印尼八九十年代的小镇和中学校园。我虽然对这个背景并不熟悉,却也能体会到很多细节捕捉到的那种年代感。对印尼的那种模模糊糊的了解,使得看这个游戏描绘的场景有点既熟悉又新奇的体验。游戏里对于中学生那种有点作的对话写得也挺到位,看起来有些好玩。

玩这个游戏主要是为了一个休闲感。整个游戏没什么困难的部分,就是跑来跑去玩个氛围,于是音乐就很重要。我对于游戏音乐一般来说并不怎么感冒,然而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我几次有那种“啊,这一段音乐好赞”的感慨。个人觉得音乐是这游戏很出挑的一点。和粗粝的像素风画面相比,细腻的音乐对游玩体验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在这个玩游戏前必看评价,有限的时间只玩大作佳作的时代,我其实有时候有点怀念当年买盗版盘的时光。中学的时候是去中关村,跟着抱小孩的大妈七拐八弯走到胡同小房子里,在一纸盒光盘里挑挑拣拣。买到的盘能不能读得出来,上面的内容和封面是不是符合全凭运气。可谓是那个时代的游戏盲盒。。大学的时候是去鼓楼买PS2的盘,商家信誉稍微好一些,但也有几率读不出来。而那会儿也不挑不捡,是个游戏能运行起来就会兴致勃勃的折腾一下,并不像现在这样这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游戏”。有时候想一想,也许那才是玩游戏的初心所在。

It’s not fitness, it’s life

借用一下Equinox的这句词做标题,记一下近两年来的健身/减重历程。前天体重跌破了170磅,算是很多年来最轻的时候了。照镜子看居然也隐隐有了腹肌。。没想到我也有这么一天。

大约是前年的三月份左右我开始用Apple Fitness+。因为疫情期间不通勤出门变少胖了一些,就想找个方便的健身方式。Apple Fitness+这类服务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快捷,客厅电视一开就可以进行,家门都不用出,穿衣也可以很随意。每周有新内容可以有一些新鲜感。和Apple Watch还有Apple TV的集成可以随时看到心率和卡路里消耗,有一点科学训练的感觉。还有就是门槛低入门友好,每种课都有一个教练在演示简易版动作,所以跟起来压力比较小。我买了一对可以调节重量的哑铃,基本上是HIIT一天strength两天这样的节奏,有时候也会用跑步代替HIIT。两年下来我依然是Apple Fitness的忠实用户。

刚开始几个月也就是隔三差五随便练练。六月初我定下了八月底去风河背包徒步,于是开始认真减重。毕竟背包这种事,少背一斤是一斤。。与其精打细算背包重量,自己甩几斤肉也是很实在的方式。那会儿我keto了两三个月,很快就减了十磅左右。Keto就是少吃碳水,每天12克以内为佳,见效是很快,但一旦恢复吃碳水的话反弹也很明显。这次用了Carb Manager这个app来计食物里的碳水量,对很多东西里的碳水和糖的量有了新认识。比如牛奶里面糖分就很多。。去风河之前是178磅,四天徒步回来之后更是降到了173。这一趟让我感受到了卡路里赤字是硬道理,背包徒步期间吃的算不上多健康,也有很多碳水。但每天徒步十几英里的消耗远超那会儿每天吃进肚的卡路里数,于是才会几天就掉几磅体重。接下来半年坚持每天三十分钟左右锻炼和不太严格的低碳水饮食,基本上保持了这个状态。

去年二月份去伦敦回来感染了covid,发烧加上之后的乏力,歇了一两周没怎么锻炼之后突然体重就涨回180多磅了。之后我虽然恢复了一周五六天每天三十分钟的锻炼强度,但体重只是保持,并没有太多上下。这半年的饮食也不怎么控制了。低碳水饮食对快乐度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

到了去年年中我每天运动三十分钟已经基本上成了习惯,如果一天没去办公室没出门的话会觉得浑身不适一定要练一会儿才对劲。说不清只是心理习惯还是有点多巴胺的影响。想想小时候如果有人告诉我每天除了八小时睡觉还需要花快一小时健身的话,我肯定会说滚一边儿去老子还要打游戏呢,没想到现在我也成了个每天不健身不舒服的人。

去年八月份去Jasper徒步,强度并不太高,于是体重没怎么变。十二月初从新墨西哥回来之后我意识到又有点胖起来了,决定再努努力突破一下这个平台期。

一方面开始重新给吃的计数。这次我用了一个叫Noom的app,并没有搞Keto,只是计算每天吃进去的卡路里尽量不超标。Noom这个app很强调心理作用,每天会提示你看一些小课程,反复给你强调“相信自己能减下去就能减下去”。然后有一些还挺有用的小tips,其中我比较有印象的几点包括在饮食控制方面不要想着少吃不健康食物,要想着多吃健康食物,健康食物把肚子塞满了其他的自然也就吃得少了。。还有water is a magic ingredient,多喝水是有饱腹感可以减少吃零食的。Noom会根据每天的运动量显示摄入的卡路里目标,于是吃东西的时候随时记一下就可以看到是不是超标。

还有每天早上起来空腹称体重。这个对于认真减重可以说是必须做的一点吧,可以比较快的对于前几天的行动得到反馈。吃得很咸或者很多碳水的话第二天一定会增重因为积蓄水分;吃得很少的话倒是第二天一般就会体现出来;吃牛排这种高脂肪食物往往会隔天就减重,可能跟keto原理近似。一天锻炼很多的话第二天不见得会体现在秤上,第三四天可能才会减一些。

另外我还开始订meal plan,一开始用了一阵Factor 75,最近换成Sunbasket。这些meal plan就是一周送一些盒饭给你放冰箱里冷藏,要吃的时候拿出来微波两分钟就可以吃了。味道还算可以,不难吃,有时候甚至有点好吃。。重要的是份量普遍控制得比较小,用料也很健康,计卡路里也很方便,输入名字就直接能找到。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一些点外卖过量或者重油重盐不健康的问题。有人有兴趣定Sunbasket的话欢迎用我的refer link

锻炼方面我把每天的运动分钟数从三十分钟加到了四十,运动卡路里目标从400多加到了700。于是不出门的日子做一个30分钟的strength都不够了,一般还会再加十分钟core;跑步也干脆直接开始跑Apple Fitness+里面45分钟的跑步机项目,每次相当于跑一个5K。跑步这个事儿我一直就很不擅长,跑多了会伤膝盖。这几个月是一周跑两次,似乎还好。

最近很流行的intermittent fasting(间歇断食)我也大概试了一下。就是每天只在中午12点到晚上8点之间吃东西。对于我这样早上不怎么吃饭的人来说倒是并不难实行,早上喝咖啡少加奶,晚饭早点吃就可以了。感觉这个方法是有一些效果的,对我来说最大的作用是限制了晚上吃水果零食。

总的来说最近几个月的控制摄入和加量运动还是成效不错的,大约以每周一磅的速度从180减到了170左右。可以看看这次会减到多少以及保持多久。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blog

皇家骑士团:重生

刚刚打穿了Switch上的皇家骑士团:重生。一句话感慨就是时代不同了,那个时代的游戏穿越过来换个皮仍然不会符合现在玩家的胃口。

皇家骑士团(以下简称皇骑)是3D小地图战棋游戏的始祖。我在学校玩PS模拟器的时代有一阵很痴迷于FFT(Final Fantasy Tactics),就是照着皇骑的系统做了一个FF主题的战棋,对当年的FF粉来说也是神作。那会儿FFT我应该是来回打过好几遍,照着天幻网一边看攻略查资料一边打,各种打法都试过。对里面一些比较酷炫的职业比如忍者,武士,计算士到现在还印象深刻。但当年不知为何就没玩皇骑这个老前辈。最近看到出了重生版就买来补个课。拿到之后发现查中文攻略还是要到天幻上去查,真是怀旧感爆棚。

玩起来之后第一感觉就是有点古董。前n多关都相当憋屈,连个群体攻击的技能都没有。几乎就是最简单的冲过去硬砍。其实整个游戏一定程度上都保持了这个简单粗暴混乱的风格。即使玩到大后期,战斗也有种两边大军对冲到一起乱砍的感觉。群体攻击技能相对稀少和乏力。满地图又随机出现各种相当强力的加成卡片。队友倒地之后有三回合机会复活,加上可以悔棋的设定,使得坏招的后果很小。这几点都使得战斗充满了混乱的机会主义对砍,很少有精密的盘算和筹划的必要。这一点倒也带来了一些新鲜的感觉。火纹为代表的战棋一般鼓励玩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死一个角色就是永久死亡。皇骑这游戏则有一多半关卡都是砍死敌方头领就算过关。于是我打的时候出现了好几次小兵没怎么清,后面几个脆弱的队友已经被放倒,只靠两三个猛人冲上去把boss砍翻过关的场景。

操作界面也是有点奇怪,手动管理各种道具技能什么的超麻烦。好在能看出来这个重置版做了很多功课让操作变得简洁一些,自动补充道具和合成道具的时候自动购买之类的,相当于在一个原本比较费劲的操作界面上加了很多辅助的快捷方式。

继续玩下去就觉得这真的是个古早的游戏,几乎是预期玩家去查着攻略来玩的。比如游戏中有枪支这种武器,但不看攻略的话可能打到最后都拿不到。很多职业,剧情人物也是不看攻略特意去达到条件收的话很可能就会错过 ,有时候还需要来回刷才行。但我现在玩游戏很少有一边查攻略一边打的雅兴了,让我来回刷一个东西就更是毫无动力。于是我打到最后基本上是一套非常基础的阵容,全程连转职都没用过几次。我可以看出来这游戏如果参照着攻略认真玩会有更多可玩的内容,但问题是有更多可玩的并不代表就更好玩。。个人觉得这个战棋并没有很好玩。于是就迅速通关了事了。

剧情最终boss那里是一个号称18层的地宫,但其实需要打五六场连续战斗然后两三场连续boss战。这里进了地宫之后还可以存盘,但出去到商店买东西的话就要重新打地宫。到了最终boss战则是完全无法买东西了。但其实正常流程中需要用道具的时候很少,但打最终boss就要用到很多道具疯狂回复。我觉得这设计有点不太合理,有些刻意折腾玩家的嫌疑。还是那句话,在大家抱着一个大作会对着攻略折腾很久的时代行得通的设计,放到现在就不怎么行了。

总的来说不怎么推荐本作,老游戏换了皮但没法换骨。这个风格的战棋三角战略要好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