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on Apple Watch

用了一两周了,写一些用了一段时间才会知道的事情。。

电池很禁用。虽然每天要充电,但基本上不需要担心一天用下来会没电。

抬手亮屏是一个非常非常赞的功能,做得准确率也很好。。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如果能再快个0.1秒就更好了。

如果你想做件事,那么很多功能的速度还是偏慢,比如发个短信,比如Siri,比如地图,比如Swarm check-in。慢到只有在手机很不方便拿的情况下才make sense。

但相比之下看各种notification的功能就很实用,以至于我觉得这是Apple Watch的主要功能。来了notification能快速扫一下就知道是什么,然后决定要不要掏手机。iMessage在电脑手机手表三者之间智能选择一个active的地方通知的感觉真的很赞。

一些小的遥控功能蛮实用的,比如音乐控制和Apple TV remote。

运动类的功能很不错,Activity App的UI很赞。至少算是个合格的运动手环。

虽然大部分人看到这个第一个问题就是“能打电话么”,但迄今除了给人演示之外我还没有用这东西打过电话。。对着手表Siri就已经会引来很多侧目了,我这人脸皮比较薄。

表面我选定了水母动态那款。希望能多出点数字显示时间的表面。我不喜欢指针的表面,因为我觉得在脑子里面还是得做一次模数转换才能知道是几点,还是数字显示更合理。现有的三款数字表面Modular那个丑爆,X-Large那个简单到让我觉得是搞笑,动态的还不错。

关于吃

回国出差待一段时间之后我会想念的食物:汉堡,披萨,牛角包之类的烘焙,美式BBQ牛腩,日式拉面,omellete以及brunch的感觉。

在美国待久了会想念的食物:火锅,烤串,炒花蛤海螺海肠之类的小海鲜。

有些东西并不是一边就吃不到,纽约跑去法拉盛可以找到还不错的烤串,我相信北京也可以找到不错的汉堡披萨和西点。但是找食物需要的代价对于整体体验来说还是很重要的,以至于往往就决定了这个寻找的过程会不会发生。在北京下班之后到处人多车多,往往就懒得跑大老远去找东西吃,尤其是在水平未知的情况下。同样为了吃个烤串坐一个半小时地铁也实在不值。更有brunch这种休闲感觉和形式略大于食物实质内容的东西,离家越近加分越高,坐半小时地铁去吃的那不叫brunch。。

一种食物获得的方便与否和选择多寡,实际上是很影响对这种食物的总体印象的。在纽约可以很方便的找到水平不错的咖啡和烘焙店,那么吃这些就是一种日常活动,平时也会很有兴致去随意尝试一些新遇到的店。在北京对烘焙似乎就是要跑到专门的地方才能吃到不错的,那么体验就不是一回事了。反之火锅和烤串也是一样。纽约的火锅真的很烂。。。三个Chinatown都不怎么样。在北京办公室步行十分钟范围内就有七八家可选的感觉实在是太奢侈。

Apple Watch

4/10订的Apple Watch昨天寄到了。42mm,不锈钢,Leather Loop表带。

这次之所以没怎么想就订了一个,一部分原因是公布之后毁誉参半的情景让我想到了2007年iPhone的发售。那时候我在Palo Alto,觉得这玩意儿没什么前途,回国之后买了个黑莓用了好几年。

到现在为止把玩时间还不到一天,随便写几句好了。达到或者超出期望的地方:

  • 表带的手感很好。我订Leather Loop的时候想象的是比较软的皮具质感,但其实比较硬,不说的话会以为是某种合成材料。扣上的方法很简单又很牢靠。虽然没有用模型和样品来事先比划,但42mm的大小对我来说正好。钢制的表身沉甸甸的,会明显感觉到重量。
  • 各种手表专用的系统细节打磨得都不错,抬起手腕解锁很可靠,密码只要输一次之后戴在手上就不用再输了,和iPhone之间notification的联动也是如期望的那样在一边dismiss另一边就消失了,大部分系统内置的app都会如期望的那样默认mirror手机的设置。
  • 表面确实很华丽,动画的显示效果很赞。但我以为会有更多表面可选的。
  • 语音输入识别率很不错,需要输入文字的地方都是默认语音了,自动辨别中英文这一点比手机上好。
  • 音乐可以离线到手机上一些然后用无线耳机听,运动检测类的功能也都可以不依赖手机运行。在手机都要做成板砖大小的这个时代,出去跑步终于不用带着了。。
  • 心率监测蛮有意思,我第一次用能测心率的设备,原来跑个步心率会这么高。。

跟期望不太一样,觉得还有点小问题的地方:

  • Taptic Engine力度比我想象的轻,有时候会感觉不到。也可能是得习惯下。
  • 系统里面的navigation逻辑似乎还不是特别统一。比如按旋钮的时候期望是跟Home键一样出现app选单,但在Notification和Glance界面上按旋钮就只是回到显示时间的界面而已。刚开始还是不时会出现navigation的操作结果跟想象的结果不同的情况。
  • Glance里面往往太多App,左右划还经常一次跳两个,感觉不怎么容易找到自己想看的东西,我觉得这可能是系统里面最需要改进的点。
  • 很多第三方App的Watch版都没啥用。基本都是装上看看就卸了,主要是有很多事情掏手机出来做要方便很多就没什么意义用手表做啊。微信居然还可以刷朋友圈,要不要这么丧心病狂。。。Slack和CityMapper做的不错。

 

Yosemite Photography Exhibition

Went to MET museum today to see Carleton Watkins’  Yosemite photo exhibition.

It’s amazing to see photos from 150 years ago. Every dome and every waterfall seems just the same as what they look like today, as if they were perpetual. I have been to Yosemite 5 times to hike around the valley area so I can still remember the geography there vividly. So for some photos I can almost tell where they were taken. I can imagine the hardship of moving hundreds of pounds of equipment there by human and mules to take those photos. I can also feel the thrill of exploring this heavenly beautiful area before automobiles were available. It’s simply amazing.

In hindsight, I would say my stay in California in 2007 planted a seed that eventually grew into a more clear thought that led me to the US. Among the experiences in CA, the multiple visits to Yosemite were definitely a highlight. When visiting those national parks through highways, participating the educational ranger programs, hiking the well-maintained trails, experiencing the nature and the order that protects it from human beings, I knew I probably wouldn’t have any comparable experiences in China in my living years. Just like lots of other aspects, it’s a gap of 100 years. China may catch up eventually, or maybe in a shorter time with the “China speed”, but it will still be a long time when comparing to a human’s life, a human’s active years.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 showed this gap so well that I had to make my decision based on the reality. That’s it.

黑五小记

随着这几年海淘的蓬勃发展,国内的同学朋友们也都开始了解美国感恩节之后的“黑色星期五”购物季了。然而网上流传比较多的文章通常是在讲这个购物季里面一些很夸张的点诸如商场里面有人为了抢一块钱的围巾大打出手互喷辣椒喷雾之类。。我觉得稍微讲一下正常人的体验可能会有点帮助。

第一个问题是:网购还是去商场排队血拼?网上是有很多折扣的,有些大规模的打折也确实是黑五这天全年最大,比如Apple Store的全场打折以及一些小商家比如我今年买了很多牛肉干的店。。。基本上我这样没有太多东西好买也懒得去商场排大队的人,就是在家刷刷打折消息的网站比如dealseaslickdeals,看见合适想买的东西在打折就买一点。Amazon的lightning deals也值得一看。

但如果你想买的是很热门的东西,那基本上还是得去店里的,毕竟在网上买东西太容易。比如这两年很火的Target的iPad和iPhone折扣,热门的型号在网站上都是很快就显示卖光了,但是网站上可以查到哪些店里还有存货。去店里排一排队就可以买到了。去年和今年我基本都在网上买,只是每年都去Target排了大约一小时的队买iPhone/iPad。。像这样的折扣店家一般都会提前几周就到处散发黑五折扣的海报,吸引顾客去现场买。

还有一种是doorbuster,就是有限量很少的东西有很大的优惠,黑五前夜或者半夜十二点或者清早七八点开门,先到先得。这种算是最传统的黑五抢购了,现在随着网购越来越发达我也不知道还有没有那么多人顶着寒风去排队。不过至少像Woodbury Outlet这种买奢侈品的地方,还有Target,Macy’s,BestBuy这种每年的黑五重地还是有人排的。去年黑五当晚我去Target溜了一圈,当时好像doorbuster刚开门不久,不时看见黑人大哥大姐们肩扛手拖着大电视,提着半人高的购物袋从里面出来,场景很是激动人心。上楼看了一下买iPad的队伍绕了二楼一大圈,目测至少排四小时以上。于是我回家了第二天又去了一趟,排队的人就少了很多,iPad倒还是有货的但估计白菜价的大电视都被买光了吧。。

接下来下一个问题是:黑五东西是不是真便宜?答案很简单,是。先涨价后打折这种事在美国是很罕见的,至少我经常买东西的地方都没见过。Amazon上的价格历史也很透明可以做为参考。买电脑手机游戏机衣装鞋帽这些标准化又经常打折的东西,黑五基本上是每年的最佳时机。

最后一个问题,美国人在黑五是不是像报道里面写的那样疯狂的买买买?从我认识的人来看似乎还是少数。很多人都会冲动消费买很多东西,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是不怎么存钱,于是到了黑五他们看到deal会买一把但信用卡刷爆也就完事了,不像中国人那么deep pocket。。另一方面他们整体上也不是那么精打细算,不太会把想买的东西留到黑五再买。从我认识的同事来看,他们通常都不是十分关注打折信息,黑五的购物记录相对平时来说也不是特别的夸张。当然也有在Facebook上表示要砍手的美国女生。。个例总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