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e, FreeWheel

0710月,我结束了在加州Bosch半年的实习,回北京毕业加上找工作。那时候在四个大大小小的公司实习过,做过悠闲的螺丝钉也做过996的接地气创业公司。找工作的时候想的倒也简单:找个不怎么加班的创业公司(现在想想这还真挺难)。在9#上看到Di的一篇招工文,就懵懵懂懂的来了FreeWheel开始实习,写Ruby on Rails

刚来不久就发现其实还是要加班的。07年底的时候想上线1.0版本,于是在办公室附近订了几个旅馆房间,员工都干到半夜十二点然后去住那里。我那会儿还实习,一周只上两三天班,但也有幸体验了一两次。还好事实证明之后的这些年里,我需要加班的时候并不多。

那会儿我做的第一个功能是用户登录和权限控制。当时我的感觉是这你们都让实习生做,也是挺敢的。弄了几周做出来了,还附赠了一个巨简陋的登录后首页。没想到那首页一用就用了五六年。现在美化过的版本还是隐隐有当年的影子。

UI/Web组做了两年,那会儿是真创业公司,偶尔加班晚了和同事坐地铁回家的时候,在地铁上会谈谈期权上市什么的,互相催眠一下。事后证明这大半是多虑了。FWexit也还算不错,但在B2B公司从这个级别做起想发财确实是想太多。学了一堆RoR还是挺开心的,再也不想回去写JAVA。在UI组的最后一个活儿是调研BI系统是自己做还是买。那会儿刚开始流行三国杀,我每天中午在办公室拉人玩一盘,把数据都录入数据库做demo数据源,做了一堆角色胜率之类的分析。最后我推荐买MicrostrategyBI产品,觉得自己做这么个东西做到能用且好用太费劲了。现在想想,这可能是在Build vs. Buy这个经典争论里我第一次站队吧。

两年之后我去了Video Integration组,简称VI。在这儿是写各种前端的广告集成SDK,从Flash ActionScript 3开始写,AS2, Silverlight, JavaScript, iOS, Android写了一个遍。当时我觉得VI这个组的人别的不说,每个人都得操五六种语言还是很牛逼的。在这儿前半段印象最深的是重写Flash AdManager,每天回家写到十一二点写了快一个月,写完之后修了两百来个test case,减了30%代码行数,15% binary size,上线之后半年之内没bug。是我在还写程序的时代的巅峰时期了。

VI组的后半段,美国Client Service组对integration engineer的需求越来越强。于是两年多跑了四趟纽约,各种跟客户开会,现场解决集成问题,带集成项目之类的。当时有一次出差赶上飓风,就很安心的在宿舍加班,后来搞定了ABC三个月完成集成。还有回北京之后继续支持FOX,有一次在帮Connie看狗且加班打电话打到后半夜,于是凌晨三点钟很萧索地下楼去遛狗。。

11年纽约办公室出现了一个VI组的空缺。Diane给我打电话让我去申请。我当时还在纽约出差,很快就敲定了开始办手续。那年H1B的名额到10月份都没用完,于是还直接申请了H1B11月底感恩节前,我和xw搬来了纽约。急急忙忙看了两天就决定了在BrooklynClinton Hill租一个百年老公寓,一住就是两年。

在纽约最开始做的这个组叫VI Services,简单的说就是VI工程师来支持客户,既需要很强的troubleshooting能力,又需要知道怎么跟客户交流。接下来两年里我从北京招了StoneYue过来,都是很得力的人。VIS很快就变成了一个明星team,在Services里到处排忧解难。

VIS虽然做得不错,但业务范围比较窄,只负责前端集成。负责整个产品的客户支持的Tech Support组当时比较艰难,人少,管理差,大部分成员的业务能力也不太行。13年初我接手了这个组。后来我有时候开玩笑说我接手这个组的时候组里只有一个人,一个月之后这个人还觉得自己没能升任manager于是辞职了,事实情况基本上也就是这样。。于是我当时很desperate的招了一阵子人,业务技术水平之类的都不能奢求了,只要觉得人思路清楚会说话有潜力就招。幸运的是那时候招到了几个很不错的人,后来有的成了Support的骨干,有的转去了别的部门。但渐渐的Support+VIS(那会儿合起来叫Service Engineer)变成了一个挺强的组,20多人,分布在四个办公室,用上了Zendesk,整个客户支持的质量都上了个台阶,也建立起了对产品的反馈机制,还做了一些组里自己用的小工具。

2015年,我又一次觉得带Service Eng有点不够挑战了,去跟Doug谈了谈看有什么别的机会,主要的倾向是回Engineering因为那会儿公司在纽约开始有Eng了。当时Max转去做Business Operations,来问我要不要加入他临时做一段时间做Eng Operations,一年之后再看是留下继续做Eng Ops还是回Eng。我当时觉得这个职位有点虚,不太清楚要做什么,但出于尝试新东西的想法也就同意了。这一年的Eng Ops做的事情大多是做分析,出建议,制定流程,协助管理和运营,覆盖的范围很大,事情也很多,但不直接管人。现在想想是个不错的经历,在没有具体工程任务的状态下思考engineering management的其他方面,对以后很有好处。在这一年里我写了几个报告,改进了一些流程,招到了两个得力的人做这方面的事情,把Eng Operations的事情稳定了下来。

一年之后NYEngineering team稍微壮大了一些。我如约带着VIS一起转回了Eng,同时接手了Data Eng组,开始和北京的Data Eng组合作进行MRM后端数据系统的翻新工作。这个项目一做就是快两年,一开始是Hadoop为主,第二年慢慢开始往AWS上转。整个项目的重心也从两边分担慢慢移向了北京为主,纽约只负责平台上的一个产品。在这期间我把VI组交给了Free,接手了一个Web组,但工作重心还是主要放在Data Eng上。两年里纽约的Data Eng从最开始的两三个人发展到了25人左右,除了MRM的产品,更多的人在做电视广告系统的数据后端,和另一个以电视观看记录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平台。几组人承担着公司几个重要的项目,支持很多收入,发展势头很好。

至于离开FreeWheel,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觉得时候到了,想出去做些新的事情。我从毕业就加入FreeWheel,一做就是十年。期间从中国调来美国,从Engineer岗位转去Services, Operations再转回Engineer,从无到有组建发展壮大了很多个组。到某个时候就觉得想做根本上有新鲜感的事情,只能往外找了。从另一方面讲,我经历了公司从20多人增长到上千人,被收购,收购/兼并别的公司,各种起起伏伏的变化。现在的FreeWheel,跟当年我选择加入的那个FreeWheel,已经太不一样了。大概也是到了去寻找初心的时候了。

5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