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买房记

Finally…

A photo posted by Wei Wei (@weiwei9) on

经历了大半年的折腾,终于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搬进了新房。翻了翻twitter记录应该是四月底开始看房的,于是算下来就是足足八个月。这篇文章仅作为备忘和经历分享,不作为买房的信息参考。在NYC买公寓跟美国其它地方略有不同,跟在中国有很大不同,网上教程很多

最开始的一段时间是看open house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大部分在售的房都会在周日搞open house给买家看,由于纽约市居住密集,计划的好的话一天看十几个也是有可能的。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们没有很明确的目标区域,曼哈顿中下城和布鲁克林的很多区域都看过,南边看到过Prospect Park的南侧,北边看到过Upper East/West,甚至两个人在周日分开各自去看数个open house。对一片区域看过十几个房之后基本上就对价格有点数了,再看房就会估计的出这个要价是偏高还是偏低,为什么偏高/偏低。另外慢慢看的范围也就收敛到了一个比较小的区域。其实很多人在这个阶段看到中意的就买了。我们在把范围收缩到四五个neighborhood之后又看了一两个月。主要是因为那段时间房市很火,出来一个条件好一点的房子一两周内就会被抢掉。。后来干脆也开始试着给offer,觉得比较合意的就算感觉要价很高也给个低价的offer,然后往往就被告知有人给的offer已经比要价高了。然后就感叹一下市场太疯狂有钱人太多,稍微修正一下自己的估算系数。。然后继续看。

在比较各种各样的房的时候很容易就挑花眼。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简单的想法是搞个加权平均。我们也试着列过这种表格,但要考虑的因素大约有三大类二十个小项这么多,再加上两个人的意见有时候难以统一于是复杂度又要x2。给几个看着还比较中意的房打过分之后就懒得弄了……但把之前觉得还行的房的事实数据列成表格以备以后参考还是比较有用的。

要吐槽的一点是NYC的公寓标称面积都是不准的,尤其是新盖的condo,有的声称800 sqft的拿户型图算一下只有600。所以也是有公摊面积的。(墙没有那么厚,嗯。)而又有一些老房子co-op出于某些法律原因坚决不肯提供官方的面积数字。于是我们后来都练成了拿着户型图心算面积的本领。。每个房都会标记一个自己算的面积。

调研阶段StreetEasy的付费账号很好用,可以看到各个房子过去几十年的交易记录和买卖家的姓名地址。估计这些都是公共数据。看到很多新房卖家持有了两三年就涨50%拿出来买,这样的我们一般就绕道了。。

大约在7月初的时候我们在Brooklyn Heights看到了一个条件不错要价合理的房。看了两次之后给了offer。然后卖家就告诉我们还有n个买家和你出价相当,问我们要不要加价。大概就是一个对买家不太公平的拍卖过程。加了两次价加到比要价多六千之后我们的offer被接受了。然而接下来在协商合同条款的时候出了问题。在funding contingency这一条上两边无法达成一致,大意就是如果出现我们贷不到款的情况能不能收回定金(10%的房款)。于是在这个房子上折腾了一个月之后,7月底我们开始重新看open house。后来想想我们的律师建议一定要这个条款还是对的,这边贷款出问题的可能很多,没有这项保护的话实在压力太大。卖家本人是个地产律师于是她没有另外雇律师,这貌似也是一个原因因为她似乎协商的时候不太理智。。。

说实话七月底八月初重新开始看房的时候真是感觉挺疲的,都看了那么久以为终于可以定下了,结果又要从头开始搞。还好这时候市场似乎不像春季那么火爆了,抢得没有刚开始看房的时候那么疯狂。在看了两三周之后很快就觉得有另外一个我们两个都觉得比较合意,和之前没成的那个就隔一条街。(可见位置还是房子的第一要素。。)这次也不像之前还要求再去看一次了,迅速下offer,直接开价比要价多了一点点且没有用中介。。很快就被接受了。一周之后签了合同,这次的卖家倒是很爽快就答应了各种条款。

接下来就是申请贷款的过程。纽约一般来说从签合同到交房平均是三个月,主要取决于贷款办理的速度。所以如果全现金的话可以超快就交房,卖家也非常喜爱可以用麻袋钞票买房的中国土豪们,即使价格低一些也没关系因为房子空在那里三个月也是不少钱的。但我们还是得老老实实贷款的,在卖方中介(其实因为我们没有用中介,他算是双方的中介了)的推荐下用了一个贷款中介,开始了贷款的漫漫长路。买完房之后觉得地产中介和贷款中介都是超赚钱的行当,此处按下不表。

我以前以为买房贷款是个很容易的事儿,在国内似乎从来没听说过买房贷不到款的。这次才算知道这东西在美国或者至少在纽约很麻烦。一方面是个人的信用记录,财务状况;另一方面是房子或者说整栋楼的财务状况。两方面都得好才行。而各种各样的银行和lender得有成百上千家,利率,条款,流程各不相同。所以找“贷款中介”就是帮你搞定这方面的麻烦。当然他们也没有太多的magic,只是如果一家不成的话换另一家,有中介就不用一切从头来,如果自己找银行的话基本就得重新来了。

个人信用方面就是那个神秘的信用分数了。有一些app(Credit Sesame和Credit Karma)还挺好用的,可以用来察看自己信用分数最近的变化。至于怎么折腾信用分数这个门道太多,可以去看别的文章了。我做的就是手动还了几个月的信用卡,几乎是用个百八十块钱就手动还上,保持balance很低。在贷款拖延的这三四个月里运气不错的把平均分数从69x提高到了700多一点,于是省了一点贷款的手续费。贷款的利率大致和贷款类型(30年还是15年,固定还是浮动利率),首付比例,个人信用分数这几个因素相关,重要性依次降低。

我们这次通过这家中介换到第三家银行才贷到款,后来还又换了一家因为利率稍微好一点点。电子签了无数表格。。还好美国这边签名就在PDF上放个签名的图片就算可以了。主要的麻烦之处在于我买房的这个楼是co-op,前几年的财报一直有小亏损,于是有的银行开始说得挺好,最后就不肯给钱。。拖到签完合同三个月的时候都还没搞定第二家银行。于是延期了一个月拖到十二月才终于找到了愿意在这情况下放贷的第三家银行。然后银行这边的律师又超级麻烦,要求各种材料。有的需要找纽约州政府申请,一等就是十几个工作日。。一直拖到圣诞节假期,又有人去度假什么的。而交房是要三方面(卖家,买家,银行)律师坐到一起才行。于是一拖再拖一直搞到12月30号才交房。我之前很久就订了1月1号的机票出游。。于是31号赶紧搬了个家,1号一大早放着满屋的纸箱子就出门啦。

在贷款差不多搞定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是board interview,翻译过来是董事会面试。co-op本质上是一个公司,所以楼里会有几户(通常是住的比较久的)是董事会成员。在合同签好贷款也基本拿到的时候,他们是要面试买家的,并且有权拒掉这个交易。我们要买的这个房子之前的那个买家据说就是被董事会刷掉的……据说是因为此人是个音乐家,收入不算稳定,且有一笔固定的抚养费支出在出价签合同的时候没有披露。我们这个面试进行得还挺顺利,就在楼里的一户家里进行,基本上就是大家聊聊天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他们介绍一下楼的情况,就通过了。Co-op的董事会权力挺大的,有权拒绝交易。我们还听说过别的楼的Co-op董事会认为卖家标价太低,拉低整栋楼的估价而拒掉交易的事情。另外co-op通常也要求买家是买来作为主要住所,出租方面通常也有各种限制比如五年内最多出租两年,出租的话要抽10%~20%租金之类。所以纯投资买房基本是没法买co-op的,所以co-op的价格要比condo便宜一些。。

纽约买房是要求两边必须有地产中介,收费是每边向卖家收房价的3%。而买房下来你会发现你跟中介打交道的时候并不多。。感觉律师反倒忙很多。而律师的收费跟中介比就少很多了。所以我其实挺不理解中介为什么收这么多钱的。像我们这样不用中介,卖方中介算是双方的共同中介,收房价的5%,于是就相当于我们帮卖家省了1%的钱,这也算是出的offer的一个好处了。我们之前第一个没谈成的房出offer的时候是找了中介的,觉得没多大作用,于是后来就不用了。在签完合同之后中介主要的作用就是要联系卖家方面或者要联系co-op的管理的时候找他。

这次我们用的地产律师是通过朋友找到的,Jessica Chuang,中国人。很推荐。收费不贵,也很尽心尽力。Email是Jchuanglaw At gmail.com。

搬家用的也是中国人,Flushing的诚信搬家,李师傅 917-776-2159。两个人一个车,搬的很仔细,也没出现坐地起价之类的状况。然而找非正规的搬家师傅这事也比较碰运气,我朋友后来找了这家,他转包给了另一个人,就出了很多状况。所以我现在觉得预算不是很紧的话还是多花几百找个搬家公司比较安心。

PS. 最后写两句价格好了,这问题似乎大家都比较关心。基于我看房的那段时间的价格,曼哈顿的一居公寓大约10k$一平米,往上有很贵的,往下比这个数便宜的不多。Brooklyn很好的区域大约8k~9k$一平米。和国内不同的是持有成本很高,每个月的物业费和税加起来从八九百到两千不等。某些新condo有免税优惠,但这样的房通常售价会相应偏高。总的来说售价其实不如北京北三环以内的高,但持有成本还挺高的。

PPS. 在纽约这地方买房的动机往往是觉得租房太贵。一居动辄上两千的月租实在是很发指,也难怪有“房价太他妈高党”。但是买了房以后一个月一千上下的持有成本又让人觉得当房东也不容易,交着税费还要修这修那,也不像想象的那么省钱。我们开始打算买房最直接的原因是xw拿到了法学院的奖学金,于是突然之前攒下的学费就没处花了,想想房租这么贵,租来的房住着又有些麻烦,就买房好了。

End of 2013

Finally closed the apt deal on Dec 30, 4 months after signing the contract.

Moved in the new place on Dec 31. My rental lease actually ended on the same day.

Flying away on Jan 1 morning for a vacation in Charleson, with lots of unopened boxes left at home, haha

What a great way to start a new year.

Almost Time to Pick the Next Phone

My 2-yr contract will end by this Nov. So in 2 months I’ll have the chance to pick a new phone! It’s hard to understand how much this “commitment” is until I experienced this 2-year contract. Basically you’re locked to this carrier and this phone for 2 whole years! That’s a big deal, considering Chinese users change phones every 6 months in average. I’ve been very satisfied with my iPhone 4S , however I do feel a little tired of it after 20 months.

So I seriously started to consider the next option after the Apple iPhone 5c/5s event last week. That event was quite disappointing because almost all tapping points were leaked upfront. 5c is just a gay-colored 5, and 5s doesn’t have many revolutionary or exciting features. Fingerprint is useful but already everywhere (even on office doors); and M7 chip seems having some great potential but no one really knows it yet.

Despite my several unpleasant experiences with Android, mainly with company test devices, I started to look into current leading Android phones. Frankly Moto X is the one catching most of my attention. I don’t really care screen size as I think it only matters if you need to use lots of badly designed web pages or apps. And the features Moto X promotes are pretty cool in my eyes: always-on voice command, active notification and write-flip activated camera. However after checking several detail reviews, I noticed Moto X had an obvious weakness: camera… I consider myself a frequent Instagram user, so a bad camera is a big turn-off to me.

Then I looked back at iPhone 5s, and realized it’s the SAME price as Moto X or any other Android “flagship” phones. Although 5s’ “progress” is not that impressive compared to previous iPhones, iPhone 5s is not bad at all compared to any other Android phones. With the best camera, software collection, 1st-class display and hardware spec, I don’t see much reason to choose an Android over iPhone 5s…

Sprint is running a new user promotion of 100$ discount for iPhone 5c/5s, but current users who want to upgrade their phones (like me) aren’t included. I don’t understand how their business plan is… Maybe US users hop across carriers after 2 years anyway, so Sprint decided to only care about attracting hoppers from other carriers and not to care how many users hop from them? Fine. I’ll hop.

纽约考车记

今天在纽约Staten Island考了第二次路考,终于通过了。作为在北京加州和纽约分别考过或者试图考过驾照的人,我打算总结一下。好几个朋友在twitter上问我去的是哪个考场,我查了查应该是Wild Ave的那个。这个考场还不错,比较僻静。驾校的话是Brooklyn的林师傅驾校,后面再评论好了。

在北京我是某个夏天报的东方时尚的周末班,当年果然也是写过一篇blog的。作为一个口号是“让每个学员都满意”的驾校,它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考完纽约的路考再看北京的,简直水到不能再水。这大概也就是帝都路上无数杀手的原因。但从另一方面讲,很多只在美国开过车的人都不太敢在北京开。这大概只能说明交通系统的容错性还是挺高的,开得不好只要敢开一般也不大会出事儿。

数年前在加州实习的时候我还试图考那边的驾照来着,那都是在拿到中国驾照之前的事儿了。笔试很简单,印象里当时好像是四五十道题,最多可以错六道。纽约这边现在更简单,20道题错6道都可以过。我在加州那边过了笔试拿了learner permit之后发现不是很有机会练车,另外关键是周末一直在蹭车到处玩于是也没太大必要开车,半年一晃就过了一多半,出去玩的行程又排得越来越紧,于是就干脆不学了。

不过总的来说加州学车和考试都还比较容易。亲朋好友基本都有车,找几个人教几次,然后就找机会开一开,反正那边去哪儿都得开车还是比较多机会能练到的。自己有车就更方便了。而驾校只在曼哈顿周边这些大家都不开车的地方才有市场。

搬来纽约之后平时上班和在NYC活动虽然不需要开车,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去美国其他地方玩没车基本是不行的,除非报团或者蹭车。作为已婚人士蹭车已经有点困难了,报团经过去华盛顿的实践感觉还是有点傻。但在NYC学车还真是挺难,很多New Yorker都是到了30岁还没驾照,也算是经常被调侃的话题之一。不管怎样,在纽约待了一年之后我终于下定决心跑去Brooklyn的Chinatown报了个华人驾校。纽约驾校的价格大概是这样,短期培训的课程,曼哈顿的美国驾校大约要七八百,曼哈顿中国城的驾校大概四百多,而Brooklyn的华人驾校就只要两三百的样子了。我报的这个课程包括六节课和两次考试(驾校提供车带你去考试)。这里有几个fine prints。。首先每节课只有45分钟很短,所以每次是上两节课的,所以六节课其实只有三次而已。其次这“两次考试”是指你第一次没通过就带你再去考一次,但这之间是要求你至少再学一次的。所以如果第一次没考过的话,就得额外交钱再多上一次课,也就是两节。就我观察来看第一次就通过的不太多。。

纽约驾照的路考是挺复杂的,除了启动靠边停车开大路小路各种转向之外,还要考K-Turn(三点转弯)和Parellel Parking(平行停车/侧方停车)。可以扣分的项目多如牛毛,转弯转大或者转小一点就可能扣5分,停车靠路边过远/过近可以扣10分,观察不够,车速过快过慢都是10~15分。总共扣到30分以上就不过了。我的感觉是考官不想让你过的话随便就可以挑出30分的问题,毕竟有些条款是有点主观的。

以下是参加纽约华人驾校和路考的一点心得:

  • 一定要开熟一点再去考。我第一次fail的时候考官说要开个五六十小时再来考。开得熟和没怎么独立开过车区别还是很明显的。考官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你开得不够多,然后很容易就可以列出一堆扣分不让你过。
  • 有国内驾照的话可以用zipcar练车。。我在两次考试之间开了挺多次,包括开高速,还去Florida玩了一周,还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对车速和转弯这些基本的东西。
  • 考前一天或者考试当天早晨强烈建议约课练一下,课多的话两个时间都约更好。
  • 驾校的老师都很会开,但是教得未必多好。就好像很多科学大师上讲台都会陷入自言自语一样,驾校的老师不见得能看出来你的问题在哪儿以及应该怎么告诉你,有时候还会帮帮倒忙,因为他们的逻辑都不是很清楚而我们这些工程师的逻辑性通常都强得过分。比如他会说“左转弯方向盘要打270度”,而不会说“在条件A成立或B成立但C不成立的情况下左转要打270度”。更要命的是这个会把你的思路引导到“转弯大小要靠计算方向盘度数”这个方向上去。。。
  • 和考官的交流还是挺有用的。我这次一车四个人考试,前三个居然都不怎么会讲英语……我眼看着那个考官跟我前面那个女生说了四五遍“Start the Engine”她硬是没听懂,这基本就不可能过了。我上车跟考官扯了两句之后她很高兴的说”Oh you speak English”然后抱怨了半天。呃,所以这考试在车启动之前就开始了。

PS:有朋友问笔试的模拟试题,我当时应该是做的这份。只想通过笔试的话很容易,不过读一下Driver Manual还是有好处的。

Citi Bike

Citi Bike推出的第一天,看到那个蓝色自行车实物又读了几篇新闻之后,我就在理发店排队的时候下单订了一年的会员。然后足足等了两个周才收到钥匙。现在用了Citi Bike有两周了,写下感想。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东西是怎么运行的好了。纽约市里设置了很多组自行车架,会员可以从任意一个架子取一辆车,骑到另外一个有空位的车架还车。单次租借时间30分钟(年付的话延长到45分钟)之内免费,超时每半小时额外收钱而且收的挺多。当然你也可以在25分钟的时候到一个架子那儿还了立刻再租出来,由于车架的密度挺高隔几个路口就有一个,所以只要是在覆盖范围内基本上可以算是随便用的。每个会员同时只能借出来一辆。

价格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我从开始用Citi Bike开始在路上被人问过不下五次了。按年付的话95$,租一个月要25$,只租一天的话要10$。基本上年费是很划算的,按月还算凑合,按天就很贵了除非骑很多次才划得来。参考价是纽约乘一次地铁要2.5$。年付是需要网上订然后会收到一把钥匙,按月和按天都可以直接在车架旁边的自动柜员机上办理,用信用卡付钱,然后接下来一个月或者一天里用这信用卡在柜员机上刷一下就可以拿到一个临时密码用来取车。

使用感受就是对有些人会很方便很有用。比如我以前上班是要换一次地铁,一共坐10站。现在我家门口就有一组车架,于是我每天骑车到一个express train的地铁站,然后坐两站就到。单程平均交通时间从35分钟降到25分钟。下班去城里一些地方以及周末出门的时候也经常可以骑车,免费快捷。Citi Bike的自行车很好骑的,结实顺畅,有三档变速。座位高度很容易调。不过这些自行车很重,基本上很难骑太快,也不会让人有骑很远的欲望。加上30/45分钟的单次时间限制,很明显这系统就是设计来让人交通用的而不是骑车在公园里遛弯的。

相对于自己买一辆自行车,Citi Bike有一些独特的方便之处。比如commute如果是骑自己的车那就得把车抗上地铁或者锁在地铁站,这在纽约是很不可取的做法因为纽约偷车很严重。。再就是用Citi Bike有时候可以骑车去某地然后地铁回来或者坐地铁去别处。总之就是可以用来做单程交通,自己的车就总得弄回来了。在纽约自己有自行车的人通常都是拿来运动的,纯用来交通的恐怕只有送外卖的。

不足之处也有。一个是曼哈顿实在不怎么适合骑车,街道十分繁忙且绝大多数没有隔离的自行车道。曼哈顿的车尤其是出租开得还都很猛,骑在它们旁边还是有点惊心动魄的。就算有自行车道,骑着也还是觉得很吵。布鲁克林骑车的感觉相对好很多。

还有一点是随着开始用Citi Bike的人越来越多,热门的点儿拿不到车或者找不到停车位的现象开始出现了。比如我早晨如果到那个快车站比较晚的话,就很可能没地方停了。虽然那个点儿有大约50个车位的样子,但还是经常会停满。这样的话我就得找一个附近的别的点儿停车,大概在200米外,也还不算远。我也遇到过一次下班时间在市中心一个点儿发现车都拿光了的情况。虽然Citi Bike的手机App会显示每个点的剩余车数和车位数,但是实际上有点滞后加上会有一些坏车在等待维修,所以不是特别准确。最近看到等待维修的车越来越多了,热门地段的点儿经常会有四五辆,希望不要发展到太多。